仙桃3.5万亩再生稻收获在即

这几天,陈场镇金岭村村民冯善新没事就到地里转悠,察看水稻长势。再过一个多星期,他的20多亩再生稻就要迎来收获期了。“去年小赚了一笔,今年应该不会差太远。”冯善新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同样忙碌的还有兴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远华。今年,在市农业局支持下,合作社建成4200亩“再生稻—油菜代绿肥”高效模式示范片,带动金岭及周边近10个村700多户村民加入。眼看头季水稻收获在即,张远华开始着手人员调配、机械检修等收割前各项准备。 

再生稻是指水稻“一种两收”,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相比传统双季稻,它节省了播种育秧、犁耙田和插秧等生产环节,节约了大量成本和劳动力,具有生长期短、生产效益高等优点。”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黄永洋介绍。 

上世纪80—90年代末,我市曾大力推广再生稻,鉴于其综合效益比不上双季稻,种植技术不能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再生稻没有推广开。2013年开始,我市积极探索再生稻产业化发展思路,突破机械收获技术瓶颈,初步建立起集育秧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一批水稻集中育秧插秧新型服务主体、种植主体、加工销售主体成长壮大。陈场镇注册了“紫金岭”再生稻品牌,开通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卖向全国。 

同时,我市结合高产创建、水稻集中育秧、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不断加大对再生稻的支持力度。去年,市农业局在剅河、陈场等地创建10个再生稻示范片。测算数据显示,每亩总纯收入1407.5元,比种植一季中稻增纯收316.6元。今年,我市乘势而上,示范推广再生稻3.5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扶持加工企业以‘订单方式’建立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开发,促进产销衔接,打造一批优质、绿色、有机附加值高的稻米品牌,提高我市稻米的市场占有率,使其成为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支柱产业。”市农业局副局长王艳洲说。(记者邓一凡通讯员龙业轩实习生李文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