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烈日当空。
郭河镇新阳村,余华成光着膀子,在26口池子里,一一察看水蛭长势。一圈下来,便是一个多小时。
自养水蛭以来,每天早中晚到池子边巡察,已成为他的例行公事,他不时蹲下身子,将手伸进水池试探水温。
“水蛭,就是蚂蝗。不要小看它们,在药材市场,它们可是紧俏货。”余华成说,从水蛭中提取蛭素,可用于治疗肝癌、肠癌等,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
52岁的余华成,走南闯北,在外打工多年。去年,他与侄子余文武在洪湖、监利一带了解到水蛭养殖的商机,返乡流转了25亩田,发展水蛭养殖。
土地流转了,种苗从哪儿进?叔侄俩在网上搜集大量信息,综合对比后,最终将目标锁定荆州市场。
水蛭养殖,一年只能出一季。气温低时,水蛭不再生长。5月进苗,11月出售,剩余的月份,余华成便外出打零工。
外出学习一年,他逐渐掌握了水蛭养殖技巧,成为本地公认的水蛭专家,周边的养殖户都爱到他这儿“取经”。
“水蛭养殖,要注意预防肠胃病。”他说,一亩田可投放近6万尾种苗,密集养殖,水蛭极易患肠胃病,并产生细菌。为此,基地每周都会下一次生物肥,提高水蛭的存活率。由于养殖规模较大,他专程从毛嘴及周边县市买来螺蛳,作为水蛭的饲料。
水蛭成熟后,安徽、江苏等地的收购商专程来到新阳村,以每公斤1000元的价格,将喂养了半年的水蛭收购。
“销路根本不用愁。我养多少,别人就收多少。”他笑道。
去年7月,接连的大雨让郭河镇水蛭养殖户损失惨重,全镇12家水蛭养殖户,就有10家亏损。余氏叔侄的水蛭基地却并未受到冲击,反倒赚了10多万元。这得益于他选定了眼前这块地势较高的地,所以在受到大雨侵袭时,他的水蛭才未被冲走。
如今,基地已有了自己的孵化场所,余华成用赚来的钱为村里修路400余米,并新装了两盏路灯。眼下,他们正打算成立合作社,将基地扩张,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