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农村孩子的“灯塔”

——记沔城中学语文教师彭俊

记者胡平

人物名片: 

彭俊,男,39岁。沔城中学语文教师,常年任高三年级班主任。多次被评为市高考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彭老师好!有您在这儿,我们家长就放心了,您可千万别调走了啊!”5月17日,沔城中学高三年级班主任彭俊走在街上,被沔城镇古柏门村村支书许俊拉着手“叮嘱”。 

这种场景,此前已多次出现。在街上,学校里,或家访途中,彭俊经常被家长和地方干部挽留。 

“硬不下心肠,舍不得学生!”。给记者泡好一杯茶,彭俊坐下。二十年坚守农村的育人情怀,就在这袅袅茶香中展开-- 

彭俊对教育事业一直是尽心尽力,凭他的出色表现,老早可以调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去。 

可他没走,在沔城一待就是20年。 

“比起城里孩子,农村孩子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助跑’。我愿意做农村孩子的‘灯塔’。” 

一个叫敏的16岁女孩,高三时从陈场镇转到彭俊班上。他发现她总是衣着破旧、满脸愁苦,成绩很不理想。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个“没娘的娃”: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平时生活全靠亲戚邻居照应。 

彭俊让妻子带敏到家里吃饭,谈心。见敏思想负担重,他就经常劝导:“自古寒门出卿相。你看安徒生、范仲淹、王冕等,那么多古今中外‘草根’,经过拼搏,最后都成了人中龙凤……” 

此后,彭俊就叮嘱妻子多褒汤,悉心调养敏的身体。一段时间后,敏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高考,敏超常发挥,考上一所不错的二本院校。“老师,是您给了我新生!让我给您鞠个躬!”临别,敏眼含热泪,给彭俊90度鞠躬。 

一个叫毅的男生,被托管在城区某校“玩野了”,长期旷课,抽烟、喝酒、上网、打麻将。家长没辙,将孩子转到了彭俊的班上。 

孩子刚转回沔城时,很叛逆。常常课上到一半,跑了。找他谈,他满不在乎:“烟瘾发了,控制不住。” 

彭俊跟他约定,用“软着陆”方式纠偏。各种陋习,分阶段改正。每晚,他都留孩子在教室,“拖堂一小时”,恶补落下的知识点。 

孩子情绪时好时坏,他总是用“知己”心态,先理解,再引导。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孩子取得了超过一本线40多分的好成绩。孩子80多岁的爷爷,拄着拐,到校给彭俊道谢。 

从教20年,像敏、毅这样的孩子,彭俊教的“多不胜数”。 

沔城中学是全市唯一‘幸存’的农村高中,学生从最高峰时的4000多人,锐减到如今的500多人。“虽然生存压力大,但哪里的黄土都养人!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无论身处何境,都得问心无愧,做最好的自己。”彭俊笑着说。 

言如此,行更高。几十年来,彭俊都将“淡泊名利、严慈相济、心怀大爱、助人高飞”作为育人目标,每天早到班、晚查寝、勤点拨,每年呕心沥血、坚持坚守,先后送走1000多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其中200多人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成为社会栋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