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庙会春意浓

农历正月初九,俗称“上九日”。九是个吉数,乃喜庆的日子,传说是大菩萨“过生”。这一天,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庙堂烧香,求菩萨保佑。 

沔城东岳庙会,在沔阳是一大盛事。每年除夕开山门,至正月十五闭山门,为期15天。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日夜川流不息。特别是初九这一天,为“会香日”,附近各县远及湖南,都有“香客”来朝拜。沔城各寺庙终日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香客如云,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2月5日,在传统的上九日这一天,记者来到沔城回族镇,感受当地的庙会盛况。普佛寺祈福新春 

当日清晨,寒风瑟瑟。天还未亮,位于城西的普佛寺里却早已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7时10分,记者来到普佛寺门口,从市内外涌来的香客正有序地进场。普佛寺内烟雾缭绕,每一个香炉外均围满了人,大伙轮流上前点燃香烛和金纸。人群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衣着时髦的少女,大家都怀着同样的心愿,祈福新年走好运、行财运。 

家住沔城回族镇天长二街的杜珍安,早上6时便出了门。“我每年的上九日都会赶庙会,给家人祈福,希望新的一年亲人们都能平平安安。” 

“早就听说沔城的庙会全市闻名,今天一大早我从城里就赶过来了,特来感受一下这儿的气氛。”家住城区的舒家告诉记者,此趟出行,爱好摄影的他特意带上了自己的专业相机,除了祈福,更为了看热闹的场面,并拍一些摄影作品。'玄妙观洗手净脸 

出普佛寺,上建兴门大街,沿着南纪门路来到玄妙观(大汉陈友谅故居)。 

跨进玄妙观大门,一尊金色陈友谅雕像矗立在广场上,雕像四周围满了祈福的市民。 

据《沔城志》记载,陈友谅祖籍排湖东南岸之谢家湾,后迁居沔城南门。元末明初,陈友谅“举义旗、破元兵、靖祸乱、都武昌、称汉王,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军闻风丧胆”,18年戎马生涯,陈友谅凭他的睿智和胆略,奋斗成一个威震三楚,统帅百万雄师的农民起义领袖。 

玄妙观原为陈友谅故居,明乙已年改为观,观宇经过多次修缮,规模逐渐扩大,后毁于火。1984年,沔城人民为纪念陈友谅,集资重建陈友谅故居。 

“陈友谅是从我们仙桃走出去的农民起义领袖,我们要代代传颂。”正在陈友谅雕像前朝拜的人们交相议论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人们在拜谒陈友谅雕像前,都会到观内濯缨井旁洗手净脸,以示对陈友谅的尊重。传统庙会盼文化回归 

一圈逛下来,记者发现,虽为庙会,但当地的民俗活动却寥寥无几。 

“在以往,每逢上九日,民间艺人们便纷纷出动,走街串乡,祷告祈福。舞龙、舞狮、划彩船,民俗活动多着呢。”家住沔城街上,65岁的黄孝珍婆婆感慨。 

据对沔城文史有着多年研究的学者於正江介绍,庙会在沔城是一大盛事,举办庙会期间,各类民俗文娱活动精彩纷呈。 

沔阳乡村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龙鳞,龙头有龙须、龙眼,做得十分精致。龙灯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时而蛟龙绞水,翻卷腾跃;时而青龙盘柱,张牙舞爪,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气势。 

狮子舞,沔城人称“玩狮子”。表演者多为有武艺的人,两人顶狮子皮,一人掌绣球,三人配合表演。玩狮子,有场地玩和搭台玩两种。搭台玩叫玩“台狮子”,节目有“一柱香”(把九张方桌垒起来)“九妖十八洞”(用几十张方桌垒成“山”)等数十种,表演十分惊险。 

与此类似的还有划彩船。彩船,又叫旱莲船,它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春节娱乐形式。彩船也是用铁丝竹篾扎成骨架,然后再用绸布敷盖。讲究的彩船,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斑斓,煞是好看。掌船的小姑娘打扮得灵秀齐整,另一个扮演小丑的男子撑篙,搭配着表演。他们挨家挨户拜年,或划或唱,唱词大都是沔阳花鼓、乡村小调,甚至流行歌曲。每家门前三五分钟不等,喜庆的农家都舍以香烟,红包相谢,一年岁首,得个祝福,欢娱不断。 

在上九日这天,无论是人们烧香拜佛,还是借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祈福,均表达了沔阳劳动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岁岁平安的愿望。 

而今,以往热闹的民俗活动再难觅见。“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还能否看到以往上九日那番热闹的景象。”黄孝珍感叹。

(作者:张曼 胡纯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