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2024年12月8日,荆荆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荆门与荆州之间实现半小时直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一条高铁开通

回家看父母时间省一半

荆荆高铁

建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荆荆高铁全长约7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荆荆高铁建成后,湖北17个市州实现“市市通高铁”,荆门至武汉的铁路旅行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湖北高铁里程增加至2142公里。

古色古香的桌台上,粉蒸鱼、粉蒸肉和粉蒸藕,大大小小的碗碟,摞了一层又一层,还有漳河杂鱼火锅冒着热气。

1月10日晚8时10分,荆门,年近七旬的彭世荣夫妇,来回在庭院内踱步,不时向门口张望,等待着儿子彭琦回家。

2小时以前,刚刚下班的彭琦,拎着挎包,从汉口火车站坐上G6889次复兴号动车组,赶回荆门,与父母团聚。

“家安在荆门,因工作需要调动至武汉。”彭琦今年43岁,在武汉市武昌区的一家国企工作。每周五下班,他都要乘火车回家,与父母、妻子和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团聚。

荆门通高铁以前,他只能乘坐普速火车回家。单程,就得4个小时。回到家,就到了深夜11时左右。

“荆荆高铁开通后,每次他都比往常早回2个小时。”彭世荣说,正因为早回家2个小时,一家人才能在周五晚上聚在一起吃饭。

2024年12月9日,全长约78公里的荆荆高铁开通运营。荆门,迈入高铁时代,湖北实现“市市通高铁”。

“和我一样,280万荆门人民一直盼望着在家门口坐高铁。”彭琦说,武汉前往荆门的普速列车普遍需要4小时,且发车时刻稀疏。荆荆高铁开通后,荆门通过荆荆高铁、汉宜铁路与武汉相连,回家的时间一下子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

“回家的感觉,真好!”晚上8时40分,彭琦与父母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一边商量着过年的计划。

彭琦说,他和父母商量好,等过完春节,就带他们从荆门西站搭乘高铁前往武汉,赏樱花、登黄鹤楼。

“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这个小家也跟着受益。”彭世荣评价,高铁不仅拉动一座城市,更温暖着一个个家庭。

武汉市汉阳区“职等你来”夏季招聘会,上千名大学生求职者到场应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通讯员 黄璜 刘虎成 摄)

一个免费床位

温暖来鄂求职大学生

5000余个

截至2024年8月,湖北省已筹集省级青年驿站床位5000余个,为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来鄂求职创业提供7天免费居住。全省已建成保障类住房66.5万套,累计为24万青年人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温馨、便利、包容,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1月11日早晨,租住在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的“95后”张崇建下楼吃完早餐,便窝在小公寓里享受周末自由时光。

张崇建是河南商丘人,202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张崇建在全国各大城市广撒简历。一次面试邀约机会,让他踏上来汉求职的路。

“2023年11月,我收到武汉某公司的面试通知后,便在网上订酒店。偶然刷到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外地大学生可享7天免费住宿,便试着预订,很快就订到了房间。”张崇建回忆,“来之前,我还以为免费公寓都是破旧的环境、偏远的位置。”

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位于武昌区沙湖公园附近,是武汉市首家大学生求职免费住宿驿站。5层的酒店式小楼,一层是公共休息区,有桌椅、书屋、信息屏,周末青年夜校在这里举办就业规划课,还有各种兴趣班。再往上是大学生们租住的酒店式公寓,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驿站共有133间房,既有大学生求职7天内的免费房,也有毕业6年内可住的长租房。其中求职免费房有70余间,共100个床位。”店长曹小珍介绍,“每到毕业季,这100个床位几乎都是满的。此外,我们还有长租房,留汉就业的硕博毕业生可申请补贴,补贴后月租金不足1000元。”

2024年1月,张崇建成功入职后,选择继续租住在青年人才之家,“来了就不想走,武汉是真正的大学生友好城市。”

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妇女进行免费筛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彭玉英 摄)

一次免费筛查

让她有了早诊早治的机会

416.47万人次

2024年,全省开展“两癌”免费筛查共416.47万人次,其中宫颈癌232.84万人,乳腺癌183.63万人。占全年任务126.21%。

2024年,我省争取到全国妇联732万元救助项目资金支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李丹

“刚得知自己生病那会儿,考虑到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一度想放弃治疗。感谢党委、政府,以及妇联组织的关心关爱,为我申请了救助金,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1月10日,家住当阳市玉阳街道的李云(化名)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李云今年52岁。2023年,她参加了当阳市妇联组织的“两癌”免费筛查,结果出来后,她傻了眼。“当时查出了宫颈癌,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李云回忆,虽然家人都让她放宽心接受治疗,但她心里的“大石头”始终放不下。

李云一家四口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得知自己患癌后,她情绪十分低落,整天以泪洗面。当阳市妇联工作人员得知她的情况后,多次上门劝慰,普及“两癌”救治知识,鼓励她积极面对疾病。在妇联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李云渐渐放下思想包袱,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不过,高额的手术费与化疗费,让她又打起了退堂鼓。

了解到李云的难处后,当阳市妇联为她申报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2024年10月,1万元“两癌”救助金直接打到了李云的银行账户。同时,妇联还联合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性救助,缓解了李云家庭因治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如今,病情好转的李云,平时在家做家务、带孙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舒心如意。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省各级妇联组织把“两癌”筛查与救助工作作为关心关爱妇女健康的一件民生大事,坚持将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与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同步推进,与卫健、医保、民政、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联动,建立健全筛查档案和救助数据库,持续开展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申报工作,助力患病妇女应治尽治。

十堰张湾区国瑞学校与东风第七中学、东风第一小学组成共建型教联体,让当地的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徐春晓 摄)

一所好学校

就在家门口

80%

两年多来,教联体已有效覆盖80%以上的湖北义务教育中小学,90%以上受访群众认为教联体帮助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实现明显提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江舟 陈培

“这次学业水平监测,我应该能得高分!”1月9日傍晚,孝感市晒书台小学教育集团星火校区门口,杨佳涵向妈妈周梦媛报喜。

自从去年大女儿杨佳涵转入星火校区后,成绩进步明显,让周梦媛越来越放心。

周梦媛家住星火校区旁边。然而,2021年杨佳涵幼升小时,她却选择了送女儿去离家较远的学校,“当时星火校区叫星火小学,是所村办小学,教学质量不太行。”

彼时的星火小学,是典型的薄弱学校,仅有一栋老教学楼,17名老师大多是中专学历。很多家长像周梦媛这样舍近求远,以致该校仅有300多名学生。

2022年,省教育厅、孝感市部署推进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孝南区将星火小学纳入由区名校晒书台小学牵头组建的融合型教联体,改名为晒书台小学教育集团星火校区。晒书台小学派来管理团队和骨干老师,两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教学深度融合,老师交流任教,每周集体备课。

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周梦媛喜上心头。2023年,她将幼升小的小女儿送到星火校区。2024年,她又将上小学四年级的大女儿转到星火校区。

“语文老师经常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我们理解课本知识,音乐老师边弹钢琴边教我们唱歌……”谈起在星火校区的收获,杨佳涵滔滔不绝。

“星火校区现有1174名学生,回流学生达500余人。”星火校区执行校长周端初介绍,去年该校区与晒书台小学一起获评首批省级示范性教联体。

村民在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新进村便民服务站收取快递。孝感已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一个快递站

蕲艾实现村里发货

19512个

湖北建成县级寄递共配中心95个、乡镇邮政快递网点2775个、村级邮政快递网点19512个,农村寄递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陈钰

“这些是上午直播卖出的蕲艾产品,大多要发往北京、上海等地。”1月10日下午2点,张倩开着小皮卡,来到蕲春县蕲州镇施家塘村寄递物流服务点,搬下20多件打包好的出村快递。

每天下午3点,中国邮政蕲春分公司的邮路司机准时到服务点,将当天收到的出村上行快递装车、登记,再带回县寄递物流共配中心,保证当天可发货。

蕲春被誉为中国艾都,村村都有艾产业,全县15万人通过种艾、加工、艾灸服务等方式就业、增收。地处蕲州镇的蕲阳艾加工有限公司,去年将产业链条从种植延伸到加工,发展直播带货,每月线上销售额十几万元。

然而,蕲阳艾所在的施家塘片区,地广人稀、村多件少,投递成本高、收益低,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不愿将业务下沉到村,导致“土货”出村难。

2024年,蕲春县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由中国邮政蕲春县分公司牵头,与“三通一达”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共享场地、运力等资源,破解这一难题。

“以前,我们只能到镇上发货,来回一趟要四五十分钟;现在,村里就能发货,从工厂到服务点只要四五分钟,每年能节省五六万元的转运费。”作为蕲阳艾销售主管,张倩感触颇深。

蕲春县蕲艾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骆百林说,2024年,蕲艾寄递量超过1000万件,占蕲春全县邮政快件出口量的70%以上。

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路一处老旧小区在加装电梯。该市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部列入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一部电梯

温暖一栋楼

3501部

2023年,我省支持老旧住宅加装电梯2159部;2024年,我省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已完成加装电梯3501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罗毅 柯杨

“装了电梯后,上下楼方便多了!”1月11日,十堰市茅箭区翰林世家小区,家住4号楼9楼的刘大爷说。

该小区4号楼房龄21年,共9层。之前因为没有安装电梯,高层居民爬楼相当辛苦。71岁的刘大爷介绍:“每次拎菜上楼,至少要歇两次脚。”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出台后,刘大爷一直盼着。2023年,社区摸了一下底,发现存在两大困难:一是低层住户不够支持,二是总体费用过高。

“小区本身就不宽敞,加装电梯后居民出行不便,影响低层采光。”4号楼居民韩高国说,加装一部电梯至少要花40万元,平均每户负担2.2万元,这对很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他作为业主代表,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最终1、2单元共有20户居民同意加装,达到了法定条件。

两个单元都要装电梯,但楼下的空间就那么大,怎么办?

十堰市茅箭区住建局安全监管股负责人童世波介绍,该局主动协调电梯加装公司、设计单位,现场分析研判,最终形成“一拖二”的设计方案——一部电梯服务两个单元的居民,一条连廊通向1单元楼梯间,另外一条则通向2单元楼梯间。加装电梯的总费用为48万元,比原来设想的少了近一半。

该方案得到小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并顺利完成建设。

“‘一拖二’的电梯加装方式,在十堰市尚属首次。”童世波说,2024年全市通过出台政策、政策进小区、简化审批手续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电梯加装工作,累计新加装180部。

阳新县城管执法局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对窨井设施进行改造,营造整洁、美观、宜居的城市环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向能来 摄)

一次井盖换新

“哐当响”的小烦恼消失了

9.08万个

2024年,我省已更换井盖9.08万个,完成进度达182%,其中,咸宁市更换了4001个高标准井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张冰

1月11日8时50分,咸宁市高新区金桂大道与贺胜路交叉口,围着一个井盖,施工人员摆上塑料路障,圆形环切机开始工作,发出“嗡嗡”作业声——他们在更换窨井盖。

路过此地的咸安区居民游娇是一名“90后”企业人事专员,有一双儿女的她曾有一个“哐当响”的小烦恼。如今,这个烦恼正随着工人们热火朝天的施工而日渐消弭。

游娇平均每天带着子女开车出行好几趟,主要途经咸宁市万达广场等商业区。车轮压过道路上的井盖时,“哐当”响声和颠簸感常常袭来,让不到两岁的儿子小望丁频频受惊。

小井盖牵系大民生。2024年,我省十大民生实事清单提出,更换改造5万个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

改造采用的新型井盖,门道不少。相比原有的井盖,新井盖的边沿更宽,达到15厘米,能够分散车辆冲击载荷,有效减少震动和噪音。咸宁市创新采用了宽边防沉降井盖环切、破碎、定位、初夯、安装、碾平的“六步法”施工工艺,多种机械轮番上阵,以前从换井盖到恢复交通要一周,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够搞定。

2024年以来,游娇发现,车行道上更新了一批井盖。每次行车经过井盖时,她再也不用绕路或降速。车轮压过井盖,宝宝椅上的小望丁保持“无感”,平静地玩着手中的玩具。

随着越来越多新井盖“上岗”保行车安全,还道路宁静,因井盖而起的抱怨越来越少。咸宁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井盖类案件达1100件,到2024年下半年,此类案件降至300件。

井盖上,小河弯弯,廊桥屹立,桂花灿灿……展示着城市的独特风貌。“是井盖,也是‘景盖’。”咸宁市城管执法委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佳良介绍,换新的特色井盖名为“千桥之乡咸宁”,图案由市民投票选出。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集团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员做艾灸疗法培训。近年来,蕲春县已培训艾灸师7.3万余人,带动全产业链就业创业30余万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陈钰 摄)

一场培训

靠技能吃上致富饭

59.2万人次

2024年,我省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9.2万人次,遍布各地的“零工驿站”服务灵活就业人员964万人次,为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据统计,我省城镇新增就业已连续4年超过90万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凭技能提高薪酬待遇,一年能攒下大几万。现在车贷已还清,去年全家搬进新房,老人帮忙看孩子,每天乐呵呵。”

1月11日,谈起参加焊接技能培训带来的变化,中国化学工程六化建(襄阳)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焊接工人周坤言语间满是收获的喜悦。

34岁的周坤是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姜营村村民,曾在浙江金华、广东汕头等地从事物流、机械装配等工作多年。

2022年5月,周坤回老家,听朋友说起家乡的劳务品牌“襄阳焊工”,了解到电焊行业薪资高、收入稳定,很是心动。随后,周坤选择到襄阳中博焊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习氩电联焊技术,并考取相关职业证书。

“培训费5000多元,政府补贴1700多元,不到4000元就能学会一门技术。培训结束后,学校推荐实习,日薪270元。实习半年期满,根据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我到了福建宁德核电工作,日薪能有400元。”周坤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全新的工作环境,充满挑战和机遇。周坤技术扎实,又肯吃苦,迅速适应了企业高强度的作业节奏。

2024年7月,周坤满怀信心地投入襄阳六化建阿曼大型项目,负责压力容器的精密焊接工作。此时,周坤的日薪已经达到600元左右。

在周坤看来,自己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职业带来的自信。他说,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更加坚定了自己在焊接领域的职业选择。

身怀一技,就业无忧。宽敞明亮的三室一厅,三代同堂。看着全家其乐融融,周坤幸福感十足。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胜利湖村的老人坐轮椅从新改造的坡道上出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一张护理床

照顾老母亲轻松多了

26241户

2024年,全省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26241户。2021年至2024年,我省每年的适老化改造均超额完成任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1月11日上午,蕲春县漕河镇南门畈社区,66岁的何美华蹲下身子,缓缓摇起护理床说:“妈,我们去院里晒晒太阳。”

何美华的母亲张大梅已经90岁了,瘫痪多年。何美华步入老年后,独自照顾母亲有些力不从心。

“怕她躺久了得褥疮,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她翻一次身。以前,每次我都是半蹲在床边,弯腰拉起她的双手,勾在我的脖子上,再用双手拉住她的身体,慢慢站起来,常常累得浑身冒汗。”何美华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有了这张新护理床,我轻松多了。”

为了让张大梅、何美华的生活更安全、方便,2024年4月,蕲春县民政局安排适老化改造团队上门,免费送来双摇护理床、防褥疮充气床垫、助浴椅、手摇升降晾衣架、移动坐便宝等,并教会何美华如何使用。

“用了防褥疮充气床垫,每两个小时才需给妈妈翻一次身,而且也省力多了。我把床头升起来,我妈就能坐在床上,我给她喂饭喂水、翻身、移坐轮椅都很方便。”何美华说着,双手托住母亲的胳臂,把她挪到床边坐好,抱她到床边的轮椅上,推出卧室,动作一气呵成。

最受何美华欢迎的“宝贝”是助浴椅。记者看到,这把椅子座板上有很多小孔。“淋浴时水从小孔流走,人坐在上面不易打滑,很安全。”何美华说,“以前给母亲洗澡时,必须一直紧紧扶着母亲,防止她滑倒摔伤,现在不用担心了。”

武汉江夏山湖大道装上的多功能智慧路灯照亮城乡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一盏路灯

照亮乡间回家路

78534座

2024年完成城镇路灯新建和维修更换78534座,完成年度目标的392.7%。新安装农村太阳能路灯11163盏,完成年度目标的111.6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李梦婷

1月11日凌晨3时,一阵刺耳的轰鸣声划破白水村的寂静,张火平骑着摩托车出门了。冬日的凌晨寒冷刺骨,墨黑的天空不见半点星光,沿途盏盏路灯洒下的柔和灯光铺满路面,让他心里多了丝暖意。

“有了路灯,亮堂了,心里也踏实了。”张火平在镇上一家甲鱼饲料厂上班,每天凌晨3时多出门,工作到早上8时,再从下午2时工作到晚上6时。以前没有路灯的时候,“摸黑出门,摸黑到家”是他的常态,家里人也曾为他的安全担心。

白水村位于应城市汤池镇南部,与天门皂市镇接壤,一条乡道贯穿全村,9个自然湾组沿线分布。村民们曾多次反映,希望安装些路灯,让村里亮堂些,方便村民早晚出行。

“地理位置较偏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安装和维护路灯。”白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奇介绍,2023年,村里想方设法筹资3.8万元安装了38盏路灯,但白水村有9个自然湾组,这些路灯还远远不够。

去年初,湖北十大民生实事清单提出,开展“照亮回家路”专项行动,解决城乡“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汤池镇白水村作为首批建设村,享受到了民生红利。当年3月底,123盏路灯安装完成。一盏盏路灯亮起来,穿村而过的乡道像一条灯带,照亮了白水村的夜晚,也照暖了村民们的心。

“回来老远就看到我们村亮堂堂的。”10天前,常年在外务工的张佳哲刚从广州返乡,进村第一眼就看到了崭新的路灯。“以前没路灯,乌漆麻黑,晚上哪个出门啊?”张佳哲穿着大棉袄,笑着走进乡村的灯光里。现在每天晚饭后,他还多了个爱好——“轧马路”。

来源: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