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2025湖北优质农产品进上海推介展示展销活动启动。仙桃黄鳝作为八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亮相,仙桃黄鳝早已游进千家万户。
“家家养鳝,户户赚钱。”岁末年初,中国黄鳝之都张沟从养殖户到镇政府,纷纷晒出喜人账单:全镇实现黄鳝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417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466元。先锋村村民刘永伍养鳝300亩,净赚50万元,仙桃黄鳝成为名副其实的软体黄金。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事。加快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手抓产业链农,一手抓工业带农,我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以万元增收铸造幸福钥匙。
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精准落子,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沙湖原种场村民温千印流转了自家20多亩土地给合作社,帮合作社管理日常事务,空闲时间到村里清理河道,一年到头有10多万元进账。
小田并大田,增效又增收。仙桃稳步推进土地优质、集中、连片发展,将小田并大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国土整治等项目有机结合,形成“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去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9.5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21.1万亩。
挖掘特色,做优产业。聚力发展“一条鱼”“一朵花”“一粒米”等农业优势产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西兰花长得好,价格也好,这几天收购价维持在一斤2.5元,很满意!”九合垸原种场一分场村民吴达华过去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收入仅仅“糊几张嘴”。现在,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他的田地一年三季轮作西兰花,收入翻了数倍。
长埫口镇太洪村近千亩香菱喜获丰收,乡亲们房前屋后的“散坑塘”变成了万元增收的“聚宝盆”。太洪村种植户王群华3亩多的水田,每季收入3万多元,刨去成本,净赚近2万元。
在通海口镇陈家村,晨鑫晨蔬菜种植合作社生动诠释了“联农带农”的含义,线椒、香菜、辣椒等特色蔬菜成为致富的“金钥匙”。村民李月珍说,加入合作社之后,不仅收益可观,销售问题也解决了,每亩地至少增收上千元。
做好“庭院+”文章,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全市建成美丽庭院近15000户,发展庭院经济30000余户,建设都市农业项目9个,产业业态不断丰富。
土地活了,产业火了,腰包鼓了,农民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陈家村党支部书记钟同庆介绍,按照“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镇里指导搭建了“强村富民公司”,带动桂花台、柳李、马套等7个村,拥有450多亩线椒田,农产品直达市民餐桌,村民显著增收,日子越过越好。
产业带农,就业促农。在亿雨轩服饰生产车间,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车工手指灵巧,布料在手上穿梭。赶上生产旺季,亿雨轩服饰生产厂长章家兵忙得团团转。
从长埫口镇四合村走出来的章家兵,已经在城区买了2套商品房。他把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市场主体,固定“租金”2000元。一家四口在服饰厂上班,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在章家兵的影响和带动下,亲戚和乡邻20多人都在亿雨轩上班。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仙桃推出了“万名鳝农”“万名裁缝”“万名护工”滚动培养计划,通过各类技能培训,提升农户的就业技能。“三万”培训班已开办162期,培训学员11580人次。2024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鼓起钱袋子,擦亮好日子,幸福仙桃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