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桃子都卖出去了。您要是觉得好吃,明年再来买!”6月3日,在杨林尾镇幸福村桃园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罗晓阳放下电话,忙着组织志愿者打扫桃园卫生,很是悠闲。
然而一周前,他却是愁眉不展——作为村扶贫项目的35亩鲜桃,受疫情影响,卖不动。
着急的不仅是罗晓阳,还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驻村干部王劲松、石华平。幸福村是全市95个贫困村之一,过去村民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日子过得紧巴巴。2017年,该村引进桃产业项目,采取“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往年这个时候,都是贩子上门收,今年基本没有贩子的车进来。”罗晓阳看着已熟的桃子找不到买家,急得直搓手,连忙拨打驻村第一书记王劲松的电话。
王劲松得知情况后,在单位微信群中发出倡议,得到了本单位民(辅)警积极响应,首批卖出4000多斤桃;还动员亲朋好友组团买“扶贫桃”,再次卖出滞销鲜桃3000多斤。不到3天,该村滞销的7000斤“扶贫桃”销售一空。
甘蔗产业是幸福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的种植面积达到460亩,平均每亩毛收入约8000元。今年因为疫情,熊桂方滞销的3700捆、价值7万多元的甘蔗找不到销售渠道,全家为此事急得团团转。
驻村干部石华平第一时间倡议本单位民(辅)警参与到“买产品 献爱心 促脱贫”的主题活动,还联系甘蔗经销商,以质论价,帮助全村蔗农销售了3万捆甘蔗,为86户甘蔗种植户创收约60万元。其中,帮助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售了12万元的甘蔗。
今年56岁的邹同朝,全家因病致贫,既是幸福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一位种植甘蔗的“老手”。随着年龄的增长,邹同朝身体也越来越差,他迫切希望能购置一台甘蔗培土机,减轻甘蔗种植的劳动强度。然而这个简单想法,却因妻子的病情被耽误,迟迟未能如愿。
转机出现在去年7月。在得知邹同朝的“微心愿”后,他的帮扶干部帮他联系到爱心组织相关负责人,赠送了一台甘蔗培土机给他,圆了他多年来的心愿。
邹同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方式给甘蔗培土,平均一人一天只能完成几百根甘蔗,而用甘蔗培土机,平均一天能完成几千根甘蔗的培土工作量,效率明显提高。”
同邹同朝一样受益的,还有该村的其他村民。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还为幸福村配备了4台玉米脱粒机,有效地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目前,4台玉米脱粒机已被分配到4个小组,由专人进行统一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村“强筋壮骨”。近年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的资金达350万元,其中政府扶持资金260万元,多渠道自筹资金90万元,持续加大水、电、路、泵站等基础设施投入,使得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记者 蔡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