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用竹竿和绳子将梨树苗捆绑好。你们看,最近风比较大,这边有几棵梨树苗已经被风刮倒了。”
“好嘞,听您的,马上捆绑……”
5月7日,记者在剅河镇芭芒村的生态农场看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七八名工人正在有序地除草、扶苗。农场相关负责人吴华雄正在指导工人开展除草、补苗工作。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去年,吴华雄结识到村支部书记左世坦。“可以尝试一下种梨,适应性强、丰产性好、肉质细脆,较耐储存。”两人一拍即合,几番考察下来,发现气候、土壤等条件都挺合适。
随后,吴华雄便种下了“苏翠一号”1.2万棵,翠冠梨4000棵,考虑到农场的整体效益,还在农场试栽李子树50棵、桃子树20棵。
农场落户在芭芒村,主要是考虑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优势。吴华雄告诉记者,从梨树苗采购到成品梨的销售,都要考虑到水源、交通等因素,这些问题如未得到妥善解决,就会无形增加水果的运输、维护等成本。不过他的诸多顾虑,都被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一化解。
数据说明一切。近年来,市人社局扶贫工作队共筹措400余万元资金,用于夯实全村发展“底盘”——投资47.4万元,为村里铺设了10000多米生产碎石路,包括横岭潭等14条生产通道,解决农产品运输不方便、成本高、运输过程长等难题;投资41万元,疏挖了全村11500米沟渠,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排灌水难的问题;全面完善生产设施,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今年61岁的樊美香,是芭芒村一组人。原先家里以种田为生,收入来源单一。农场成立后,工作队将她推荐到农场打零工,做一些日常管护工作。农忙时,她的老伴也过来帮忙,也有3000余元的收入。不仅如此,她家里还有4亩多地流转给了农场,每年流转土地还可获得2000余元的收入。
在芭芒村,像樊美香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不少。近年来,该村以“双色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水产“金色经济”、果蔬“绿色经济”。其中,水产养殖面积约有2000亩,主要以小龙虾、“四大家鱼”为主;“绿色经济”以梨子、西瓜、西兰花等为主。目前全村已将120亩土地“整片”流转给生态农场,每年为村民增收6万元。高峰期时,在农场打零工村民有30多人,贫困户约15余人。
“农场的梨树苗现处于生长期,预计2022年7月后可挂果。待梨子丰收后,我们还准备立足‘双色经济’,打造一个集产业、扶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市人社局驻村第一书记胡俊满怀憧憬地说。(记者 蔡玲 实习生 郭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