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有4000多块钱的工资,也算是端稳了饭碗。”9月5日上午,位于彭场镇的武汉新港汉江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叉车师傅吴孔明正忙着来回搬运货物。离家近、收入稳定,他觉得这就是“稳稳的幸福”。
今年32岁的吴孔明,是张沟镇庆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腿部残疾,父亲失明,外出务工放不下家里的二老,留在家又没手艺,挣不到几个钱。去年下半年,镇里组织他免费参加叉车培训,手艺学到手,“生活的无奈”也烟消云散。凭着会开叉车的技能,他很快就在临镇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有力气,有想法,没手艺,缺门路。在张沟镇,越来越多的“吴孔明”们,在地方政府、扶贫工作队组织培训就业、扶持自主创业的“造血”式帮扶下,脱贫的“出路”越走越宽,用劳动的双手捧牢了“饭碗”。
贫困,贫在思想,困在斗志。该镇组织村镇干部、帮扶责任人入户“会诊”,摸清贫困家庭劳动力情况,宣传就业、创业典型,宣讲国家帮扶政策,深入扶志励志引导,打通就业、创业路上的“思想障碍”。
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定制”岗位。拿出一批村级建设、维护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年龄稍大、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参与基层事务,近70名护林员、河道管护员、保洁员等“挂牌”上岗。
对年轻力壮、发展意愿强的青壮年,组织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同时“扶一马,送一程”,帮忙联系镇内外企业,推荐入厂务工200多人。结合黄鳝养殖、虾蟹养殖、苗圃培育、果树种植等本地成熟产业,定期开展农技知识讲座、创业培训,扶持自主创业近20户。
发挥本地产业优势,让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带动式扶贫“生力军”。依托无纺布卫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组织专场招聘会,向贫困户伸出“橄榄枝”。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锋村黄鳝养殖、新河村水蛭养殖、新潭村黄秋葵种植、联潭村瓜果种植等扶贫产业,以劳务输出、土地分红、带动种植等方式,让一批贫困户搭上“产业快车”,实现稳定增收。(记者 胡纯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