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红色土地上的不变初心

参观者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井冈山和宝塔山,一南一北,因一条二万五千里长的红飘带紧紧连在了一起。今日两地,绿意葱茏,早已“旧貌换新颜”。

旅游旺季来临,50岁出头的农家乐老板彭夏英变得更忙了。

这位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曾经的贫困户家里,一拨拨游客接踵而至。

不远处,她的笑容被定格在村中心的一面“笑脸墙”上,与“神山梦”“小康梦”“中国梦”三块木牌相互映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陕西延安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赵洋洋在喂养梅花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1600多公里之外,延安安塞区“80后”青年赵洋洋也在鹿舍里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体健。刚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着用互联网把鹿茸产品卖出大山。

看似并无交集的两个人,命运之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奋进的时代凯歌。

2017年2月,革命摇篮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两片红色土地的脱贫之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不忘初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前后13年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党中央从没忘记!井冈山与延安等老区先后脱贫,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践行“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庄严承诺。

这是5月5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市区。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盛夏已至,延安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党的政策不得了,建起大棚有医保,娃娃们的烦恼没有了……”

坐在搬入的新家,延安吴起县脱贫户张春振自编的信天游唱得响亮。拉着记者的手,憨厚的陕北汉子算起账来,止不住感叹:修两座大棚政府补贴10万元,做手术报销6万元,还有安置房、教育补贴、公益性岗位收入……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吴起胜利山上游人如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高耸入云。84年前,一支肩负着民族救亡使命的队伍落脚于此,开启了一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

时光荏苒,在这支队伍曾经战斗的地方,如今处处换了模样。

高耸的门楼、宽敞的村道,咖啡屋、小吃铺……走进井冈山大陇镇大陇村,人们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

90多年前,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在大陇村开办了第一个红色墟场,设立公卖处,收购农民的土特产,向他们出售平价食盐、药材等生活必需品。

90多年后的脱贫攻坚中,大陇村成立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距昔日公卖处不远,一家新公卖处又开起来了,曾在外打工的“90后”张春华成了这里的售货员。她说:“游客越来越多,山货土货都成了抢手货,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历史,来时的路会看得愈发清晰。

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

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初心和使命朴素的概括。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里,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说,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革命老区陆续脱贫,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的村民王涛在西瓜大棚里修枝(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从井冈山到延安,党旗始终高擎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我们选派了112名扶贫第一书记,3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首场胜利!

脱贫后,井冈山厦坪镇厦坪村第一书记谢冰每月仍有20多天吃住在村里。他说:“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乡亲们刚脱贫,还要‘送一程’。”

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在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后,干部们没有松口气,仍扎根于山山峁峁之间。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延安市委负责人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辈,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