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话题持续发酵。昨晚(11月26号)6时许,一则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在微博发出,声明直指当天公布的“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这122位科学家中,有5位来自湖北。
华科教授张珞颖:“‘基因编辑’是把‘双刃剑’”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珞颖在接受湖北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立场鲜明地坚决反对此项研究,是为了让世界科研共同体了解到,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还是希望做一些更负责的事情:
“如果放开来做的话,很多国家都能做出来,这并不是技术上特别大的突破,对于被受到管制的国家会觉得,你们怎么会允许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很担心科研共同体会这样看,因为我们不觉得这个事情是负责的。”
在谈到此项研究带来的风险时,张教授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做出了具体阐释:
“一旦这个技术放开,你能改一个基因,就能改其他基因,后果就不可控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可能会造成人类作为生物种族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改了的这个基因是可以遗传下去的,这会影响人类基因池。”
此事继续引发舆论关注,而对于“基因编辑”这项技术本身而言,张珞颖表示这其实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科学使用:
“要在相关制度非常成熟时候,再去真正应用在人身上。如果现在用,有可能造成一些危害大于实际获益的情况,效果还可能很深远。所以未来可以用来治疗重大疾病,但目前技术不太成熟的条件,以及对很多基因功能不够了解情况下把某个基因去改了,我觉得很不成熟。”
华科教授韩芸耘:贺建奎做了一件“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
昨晚,国家卫健委对“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出回应: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韩芸耘认为,此次事件中的主角贺建奎,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
在这个事件中,贺建奎修改了人类受精卵当中的CCR5基因,试图让出生后的孩子天生对艾滋病免疫。“可这根本没有必要”:
“这个小孩父亲是带菌者,但病毒含量并不高,母亲是健康人是不带HIV的,如果他们是正常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生孩子的话,操作没有失误的话,孩子出生是不会有HIV的,(未来)这个小孩得HIV的可能性和正常小孩是一样的。”
另外,韩芸耘教授补充说,目前新闻中所呈现出的伦理审查报告,“简单得简直不合常理”:
“用来治疗这么重大遗传缺陷的,是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的。我看到的那个伦理申请表简单得简直不合理,上面的内容也不符合规范,正常的伦理委员会是不会批准这样的东西的。”
韩芸耘介绍,其实这个实验的门槛非常低,早在1996年基因修改技术就已实现,当时是适用于世界第一个成功克隆的人工动物“多利羊”。 此次事件的主角贺建奎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情”:
“做胚胎的基因修改,基本上从做'多利'那个时代就可以做了,他只用了一个效率更高的基因修改工具,这个工具CRISPR-Cas9是最近10来年有的。他就是做了一个大家都可以做,但是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情。”
这么多年来,学界仅仅在胚胎中做实验,并没有让其长大甚至诞生。韩芸耘教授坦言,关键在于考虑到其“脱靶的不确定性”,即对基因改变的后果无法预期:
“这个方法会编辑、改变这条基因以外的基因,但是它会改变哪条基因,改变多少是个概率问题,不知道会改到哪里、改变多少。它改的CCR5的基因会传给子代,跟正常的基因混在一起,不太能够分割出来。那么有可能没有什么后果,但也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后果。”(记者周梦,何伶凌)
来源:湖北之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