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村的“蛭富”经

5月7日,张沟镇新河村。蒙蒙细雨中,村民张明新步履匆匆,朝着前方的一片池塘走去。

“能不能摘掉穷帽子,就靠它们了。”俯身,钻进一个简易的棚内,张明新轻轻扒开泥土。眼前,除了一些白色的茧丝,还有一种与泥土颜色相近的长条状动物在蠕动。

他告诉记者,这是水蛭的幼苗,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投放到池塘养殖了。身后的30亩养殖塘是新挖的,正在填埋水管,全部由村集体出资。今年,他和另外6户乡亲,准备在这里打一场翻身仗。

60岁的张明新,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仅能顾个生活。老伴两次心脏搭桥手术,使得家里借了不少外债。老伴现在每个月还要近1800元的药费。

与张明新一样,新河村24户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出门打工,家里的“病号”要照顾,不能丢下;搞特色种养殖,缺资金、缺技术、没项目,不敢瞎“折腾”。

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真真正正实现脱贫,还得靠产业。可好的项目从哪里来?

去年年底,村里的水蛭养殖大户叶方桃,想扩大规模,希望能流转土地。水蛭能有这么赚钱?养殖不到3年就要扩大规模?在与叶方桃的接触中,村党支部书记李庆远了解到水蛭是一种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的良药,被誉为“软黄金”和“水中人参”。叶方桃的合作社与广西玉林制药集团签订收购合同,每公斤1000元,亩平均收入超过15000元。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产业,李庆远还特地考察了周边的一些水蛭养殖户。“水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很好。”

一边是急于扩大规模的合作社,一边是苦苦寻找产业的贫困户。李庆远向叶方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让贫困户以社员的身份加入,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种苗,统一收购。

扩大规模,抗风险能力变强,更有市场话语权;吸纳贫困户发展,还能申请国家的扶贫贷款。叶方桃欣然答应,并承诺:贫困户可以自己找市场,合作社依然愿意以1000元每公斤的保底价收购。

“这养水蛭好是好,可投入太大。我们没有钱,也亏不起。”一口池塘光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投苗,就得花10万元出头,这样的投入让大家“望而却步”。

扶贫,就得拿出真金白银。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选出7户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由村里拿出集体用地30亩。整合25万元的扶贫资金,村集体再拿出5万元,开挖养殖池塘,配套基础设施。

购置种苗、养殖投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面对这一难题,村里找到了驻村工作组——市邮储银行。用村里的流动资金担保,为每户贫困户申请无息贷款5万元。

通过牵线搭桥,养殖合作社与7户贫困户建起稳定的利益联姻关系。大家抱团发展,解决了各家各户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站在自家的池塘前,张明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口网箱可收获成品水蛭80斤,除去开支可赚1400元,2亩的池塘24口网箱就可赚33600元。

“今年争口气、加把劲,明年争取脱贫。”新的希望正在土地里孕育。春天里,张明新觉得自己的生活前景越来越“亮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