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活更轻松

——记郭河镇青年发明人邵艳华     

11月28日,郭河镇镇东工业区一个2000平方米的厂房内,整齐码放着一艘艘船。工人们一手拿着电焊面罩,一手进行焊接。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九代除草船,那边还有机耕船、割草机。”万英机械总经理邵艳华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宝贝”。 

眼前这位1981年出生于郭河镇的汉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反哺着家乡的建设。“父亲不是在打铁,就是在打我” 

2005年,邵艳华从重庆科技学院毕业。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重庆,在当地一家工厂从事机械设计工作。 

“父亲身体不好,一周要进三次医院。”邵艳华说。为了照顾父亲,把父亲邵万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2008年,邵艳华毅然从重庆回到仙桃,并以父亲的名字,创办了一家机械公司。 

邵艳华介绍,打自己懂事起,父亲就喜欢研发产品,二三十年来,发明了不少东西,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资金,却最终因产品实用性不强,市场打不开而无疾而终。 

“记忆中,父亲不是在打铁,就是在打我。”邵艳华打趣道。 

从小耳濡目染,在邵万英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邵艳华就对“搞发明”萌发了兴趣,只是年少时懵懵懂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调皮捣蛋的一些行为,为他日后研发产品打下了基础。“让人成长的,是肩上的担子” 

邵艳华从重庆回来后,父亲仍在为产品没市场而发愁,郁结于心,身体更加衰弱。 

“让人成长的,是肩上的担子。”看到父亲那么大年纪,依旧坚持不懈进行机械发明,邵艳华感触很深,立志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经验,帮助乡亲们更加轻松地做农活。 

2009年,全市农机市场需求扩张。为了打开邵万英的心结,邵艳华从父亲最早研发的机耕船开始研究,并进行改进。 

“一个产品若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必须经过市场的几轮检验。”邵艳华说,产品就是在卖出、客户反馈、改进、再次投放市场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 

思路不同,矛盾不可避免。机耕船设计,邵万英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做,其发明实用性很强,人性化设计却不够。邵艳华从客户角度出发,觉得应该多些人性化的设计。 

增大轮子,加快速度,增加施肥机构。改进后的机耕船一经推出,广受周边农民好评。“我做了一件自己该做的事儿” 

相比机耕船、割草机,邵艳华的工厂里,陈列更多的,是各种型号的除草船。 

“看到乡亲们亲自下水,在富营养化的水里除草,易得病,我便萌发了研发除草船的想法。”邵艳华说。 

早在2005年,父亲在进行第一代除草船的研发时,邵艳华便参与其中。 

实用性与舒适性相结合,经过邵艳华与邵万英多轮思想的碰撞,第一代除草船在2005年走进市场。没有船桨,没有车轮,仅凭一台柴油驱动机便可以在水中自由前进,第一代除草船迅速被市水利系统抢购一空。 

低成本、高效率、舒适性更强、劳动力要求更低,邵艳华的除草船,如今已在市场闯出个“名堂”。 

“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必须做的事儿。”对于除草船的功能,邵艳华颇感欣慰。如今,除草船已研发到第九代,邵艳华进一步拓宽网上销售市场,通过客户定制,为全国各地的人们精心打造他们所需要的除草船。 

如今,这名“80后”青年已拥有20余项国家专利,1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正在扩建中。“郭河哺育了我,如今是我回报的时候。”在邵艳华看来,研发更多适合农民使用的产品,将农民解放出来,是回报家乡的最好方式。 

(作者:张曼 于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