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湿地没有鸟?NO!NO!NO!

12月11日,一辆助力车穿过一片芦苇荡,停在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大码头。



“每天定时定点巡护,跑一趟得1个多小时。”巡护员管银波和同事碰头打招呼,指了指远处的管护区域,示意记者一起去巡护。

蔚蓝天空下,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湖面不时有鱼儿翻腾,三五成群的水鸟嬉戏觅食,野趣横生。助力车驶进芦苇荡,沿着蜿蜒小道一路向南。巡护了半个小时,始终不见候鸟群的身影。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怎么看不到候鸟群?”

“沙湖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眼下正是候鸟在此歇脚的时候,都藏在芦苇荡深处。”

靠近关山环境监测站,管银波停车让大家安静倾听:“东南方向,有鸟群”。“嘎——”“嘎嘎——”“叫声长的是灰雁,叫声短的是小天鹅。”管银波指着一片芦苇荡说。

沙湖湿地及周边拥有10万亩芦苇、滩涂、沼泽等“湿地呼吸区”,吸引15目36科175种鸟类在此栖息。监测站立在万亩芦苇荡中,曾是市芦苇场的办公地,主要用于湿地公园的水环境监测和鸟类活动观测。

管银波在市芦苇场工作了40多年,“这里是百宝箱,常常看见黑鹳、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也有叫不出名字的珍稀动植物”。

过去,湿地内有耕地、鱼塘,还有人架网、下地笼,进行违法捕捞,“生态好不好,候鸟最知道”,管银波介绍。

生态之变源于沙湖湿地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建设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市级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指挥部和湿地公园管理局常态化管护,市法院巡回审判车开进湿地公园,系统施治守护生态自然之美。

水清了、苇盛了、草肥了。“没有人为打扰,有吃有喝,候鸟自然就多了。”市芦苇场党总支书记、场长黄清仿介绍,候鸟的增加和“退耕还湿”“退养还湖”密不可分,每年冬季都能看见鹭舞蹁跹、万鸟翔集的画面。

“嘎——”“这是白琵鹭!”一抬头,一群候鸟扑腾着掠过水面,从“一”字形变成“人”字形,飞向远方。“每年迁徙和越冬的候鸟不少于1万只,肉眼可见一直在增加。”巡护队熟练地观察。

“现在观测和管理更科学,配备了无人机等新技术设备。”“助力车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完全靠步行和自行车,一天至少2万步。”离开监测站,管银波吆喝着,继续巡护。

偌大的湿地,4名巡护员日夜守护。“湿地保护得好不好,主要看两方面:一是野生水鸟种类多不多,二是珍稀濒危鸟类多不多。”黄清仿说。

经过多年修复保护,沙湖湿地春天碧草连天,夏天水天一色,秋天鸟声阵阵,冬天芦花漫卷,四季皆景、景景不同。去年11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沙湖湿地作为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据统计,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白头鹤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鸿雁等24种。“中日候鸟协定”鸟类81种,“中澳候鸟协定”鸟类19种。

“迁徙候鸟变‘留鸟’,这是对保护工作的最大肯定。”黄清仿说,按照湿地保护计划,正组织人力集中收割芦苇,有利于来年生长和防火;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和科研监测工程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嘎——”湿地深处,又惊起一群候鸟,在碧空结队盘旋、俯冲掠食,随后四散开来,消失在芦苇荡里。“小天鹅、白头鹞这些‘老朋友’又来了,‘稀客’也不少。等明年开春,它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