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下,来一次唤醒初心的自我点名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总投资1500万元的胡幼松烈士纪念馆于今年9月底正式开放。据介绍,该馆开放至今,已接待前来瞻仰缅怀的市民8000多人。图为胡幼松烈士纪念碑。

图为胡幼松烈士纪念馆。 本版摄影 记者 晴霄

图为胡幼松烈士纪念馆内的“沔城暴动”模拟场景。丁浩宇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镌刻英名,布置一新的纪念馆触摸革命历史。

在陈场镇幼松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潜沔农运领导人——胡幼松,成为当下仙桃人传承红色基因、补理想信念之“钙”的精神寄托。

踏访胡幼松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看展览,听故事,不禁沉思:当年胡幼松为什么甘于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样的力量引领着他、支撑着他?

信仰,正是破解历史密码的钥匙。读懂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胡幼松的全部奋斗。胡幼松,1898年生,沔阳(今仙桃市)陈场镇坡段场人。1924年春,结识共产党人娄敏修,受到进步思想教育,走上革命道路,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党组织派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先后组织潜沔农民协会、戴家场暴动、坡段场暴动和沔城暴动,跟随贺龙闹革命。1928年元月任中共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兼沔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为中共潜江县委首任书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让胡幼松从自发地杀富济贫、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到自觉地组织农民武装革命,投身伟大的拯救民族命运的运动中去。

何为信仰?

从哲学的概念理解,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共产党人的信仰,或许马克思的这段话最能阐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近百年来,无数像胡幼松一样的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靠的是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走到今天,根本原因就是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让共产党人超越时代,超越生命,在人民心中耸立起永不磨灭的丰碑。

牺牲,正是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标识。1930年4月24日,胡幼松不幸被捕,敌人将胡幼松的四肢钉在门板上,用铁丝穿锁骨,抬着他在潜江城内游四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胡幼松用嘶哑的嗓子,唱着《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胡幼松英勇就义,被敌人卸四肢尸分八块,悬头于潜江城西门示众,时年32岁。

如此壮烈,震撼人心。以身许党,就要为党的事业牺牲。胡幼松以生命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他让人们相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只是入党时宣读的誓词,更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仰与力量。70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

每一次对先烈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初心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先烈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先烈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簇纯净的阳光。蜡烛有燃尽的时候,而先烈的精神永存。新时代的辉煌序章证明,是红色基因,鼓起了信仰风帆,让党员干部在繁重任务面前挺起脊梁、敢于担当;在利益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坚定前行。也许,有人会讲条件、讲回报、讲利益,但更多的党员干部在讲奉献、讲担当、讲品格。

赓续红色基因,告慰革命先烈。今天,仙桃大地水秀林丰,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人心,仙桃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

丰碑无言,洗涤灵魂;浩气长存,发出回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