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中稻抽穗的时候,闸门关不紧,干望着满河的水往下游涌。”11月27日,杨林尾镇五丰村,指着刚刚维修过的解五灌渠节制闸,水利管理站站长杨明质向记者讲述今年夏天抗旱时的“烦心事”。
解五灌渠节制闸,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负责白莲湖区域金垸、群团、大岭三个村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排涝。由于年久失修,启闭机老化坏死,闸门既关不紧也启不开,每到防汛排涝、蓄水灌溉时只能“望闸兴叹”。
涵闸泵站、排灌沟渠暴露出来的小问题,在防汛抗旱时就被“放大”成影响一季收成的大问题。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水利和湖泊局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沟渠淤塞、涵闸老化、设备陈旧等现状,以水利管理站为主体,对辖区设施进行“体检”,搞清“病症”。
陈杨河进水闸常规养护、排湖泵站袁家口闸启闭设备维修、麻胡河清淤除草……该局将排查的问题,归类成塘、水闸、泵站、渠道、河道、排水沟等6项维修工程,再细化到具体项目的具体问题、村民小组,争取中央、省级维修资金138万元,各镇办因地制宜进行配套,靶向施治。
目前,胡场、杨林尾、陈场等11个镇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进入尾声,维修水闸19处、抽水站8处、渠道6条、河道16条、排水沟2条,管护水闸22处、河道37条122.25公里。
一道道田埂上的水利“梗阻”逐步在纾解。汪大口闸建于1975年,连通越舟湖、鲫鱼湖,是周边3万亩农田的“生命闸”。改造前,碰到排涝,它的工作方式很“原始”。手动开启闸门,提一米需要连续摇一个多小时,水再大也得慢慢摇。眼下,升级改造后,启闭机全电动化,开关闸门就是几分钟的事。
有限的资金撬开“锈死的闸门”,也推动了管护制度上的创新。杨林尾泵站电排河是我市主要排涝渠道,排渍的同时,各地小沟小渠的水草杂物顺水而来,淤塞涵闸,堵塞河道,破坏水质。由水利管理站请人打捞,一则工人管理起来费时费力,二则不少人“钻空子”“磨洋工”,混一天就多拿一天钱。以致于钱花了不少,管护得并不好。
为破解年年清障年年不畅的“怪圈”,杨林尾、沔城等地探索推行河道日常管护市场化,主管部门购买服务,负责定政策、督质量、搞考核,市场主体“竞标上岗”,负责日常具体管护,“拿钱办事”按质量结账,管护效果明显。(记者 胡纯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