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转变干部作风系列评论之五

“居民筹集齐了安装费,可是装不上天然气。”“下水道总是堵,反映好多年,一直没有解决好。”“村里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常年‘铁将军把门’,无人值班,办事找不到人。”……到社区(村)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发现百姓有许多诉求需要解决。

百姓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可是,有的时候,有些干部的视觉模糊了,听觉失灵了,敏感度钝化了。

在仙桃,民生领域的欠账与短板问题还比较突出,正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前,信访维稳压力较大,汹涌民意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百姓没有感情,为民排忧解难不够细致、不够周全。譬如,一些民生网站和应用软件还停留在信息公开阶段,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单位或部门还存在各种形式的“旋转门”“玻璃门”“卷帘门”,对事情“能办不办”“该办不办”“久拖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事时有发生。小事不上心、大事不敢管、麻烦事不愿干成为一些干部的现实状态。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问题找到了,就要敢于碰硬,不回避,不掩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下大力气解决好百姓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从百姓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能称出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敢干会干的干部,永远都是百姓心中的“顶梁柱”“领路人”。那么,干部走进百姓心中靠什么?

靠身影而不是声音。上世纪50年代,黄河发大水冲歪了一座铁路桥。当时技术力量有限,只能组织上万人用纤绳去拉桥基。拉纤的当天,周恩来总理来到现场,加入纤夫队伍。群众高喊:“总理,不能啊!”总理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比任何加油鼓劲都更能振奋信心、聚合众力。

靠真情而不是虚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工作,要求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知了一家情就是知心人,解了一家忧就是贴心人,办好一件事温暖一片心。体贴增加温度,感情产生动力,才有做好事的热心、办实事的诚心、解难事的决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靠快动而不是慢动。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倡导“马上就办”工作作风。“马上就办”重在“马上”,贵在“办实”。除了需要革故鼎新的勇气、敢于担当的品格,还需要有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现代治理的本领。做到事前有布置,事中有督办,事后有检查、有评估,才能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桩桩都办实。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随着百姓的愿望走,铭记“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群鱼水关系定能成为时代强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