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郑场镇王滩村,晨光熹微。
早上五点半,一根长竹篙搅“醒”了虾塘,许祥祥开始一天的劳作。小船划向塘中,他弯腰拉出一个1米多长的地笼网,挽起网兜往船舱一倒,几十只暗红色的小龙虾张牙舞爪、蹦蹦跳跳。
二十六七的年纪,是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拼一个无怨无悔,还是继续在广袤的学术殿堂里遨游,许祥祥的选择与众不同——回乡养虾。“人生道路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不如回乡做点想做的事。”
“回来做什么?守着一亩三分地,你能搞出什么新名堂,只有死路一条。”亲戚朋友怀疑、不解,没有动摇他的想法,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村里人,春种秋收从不辜负人,如果有想法有干劲,也可以“搞出新名堂”。
王滩村紧邻汉江,水源充足、水质好,离潜江也不远,有现成经验,市场成熟。一番考察后,许祥祥决定养殖小龙虾。去年4月,他流转村里的50亩地,挖出四口池塘,开始自己的“创业梦”。
作为田埂上的新人,现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照顾”。“早上起来,塘面一层死虾,整个人都懵了。”去年7月,许祥祥开始投放第一批虾苗。虾贩拖来种苗后,自己并没有过多检查,直接就投苗了。由于虾苗质量差,加上新环境的过激反应,大面积死亡。“光打捞起来就有300斤,估计死了600斤,真是心疼。”
“没什么巧,只有扎着脑袋学,光微信群就加了十几个。”为攻克养殖技术这一关,他一有时间就到潜江熊口、老新、总口等地“取经”。烈日下的稻虾田边,他一站就是大半天,整个人黝黑消瘦。晚上,塘边的铁皮房里闷热潮湿、蚊虫飞舞,可他把几本养殖技术的小册子都翻“散架”了。
“塘边就是汉宜高铁,卖虾的时候凌晨3点就起床,第一趟动车还要几个小时才会驶来。晚上,巡完塘,最后一列车早就呼啸而去了。”许祥祥告诉记者,田野中,只有来去的动车作伴,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去年大年三十,难得的晴好天气,他辞去小伙伴的邀约,一个人在虾塘里肥水一天。按照村里的风俗,中午就要吃团圆饭,这天一家人到下午5点才匆忙团年。
“像父辈那样光埋头苦干远远不行,小龙虾一天几个价,必须要懂市场。”许祥祥干过淘宝、做过服装,大城市闯荡的经验告诉他,赚不赚钱市场很重要。他总结出来,三月、十月价格最好,五、六月价格相对低,一周内则周末价格最高。
眼下,正是吃虾季,许祥祥并没有急着大面积捕虾。“现在潜江小龙虾扎堆上市,价钱卖不上去。”他打算,等过一段时间,联合几个养殖户,自己收虾送到潜江去,尽量卖更高的价。
笔直的汉宜铁路旁,几方池塘,塘埂上一座铁皮房。日出又日落,一人一舟,身后的复兴号动车组东去西来、飞驰而过。脚下有泥土,心中自芬芳,“新农人”许祥祥的创业梦,从这里抵达远方。(记者 胡纯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