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 从今始——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观察

菜叶子、残汤剩饭等,倒进绿桶里。扫地清出来的牛奶盒、废电池等,扔进黑桶里。11月4日一早,杨林尾镇代桥村6组村民易安星就像往常一样,将垃圾分类放入了桶。

“刚开始确实分不清,总是混装。经过镇、村干部几个月的指导,现在分得清了,习惯了就不觉得麻烦!”易安星告诉记者,“现在农村清洁搞得多好,你看这房前屋后多漂亮。”

漫步代桥村,记者看到,横街竖巷异常整洁,菜园果林郁郁葱葱,目之所及看不到一丁点垃圾。每家每户门口并排“坐”着两个垃圾桶,桶身、桶盖都像用水洗过一样,干干净净。

杨林尾镇清洁办主任肖早林告诉我们,为把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做好,他们专门从浙江省安吉县请来了专业团队,长期驻扎在代桥村“手把手教”。而安吉县的垃圾分类工作,曾获“美丽乡村”综合考核全国第一。“安吉模式”因此备受推崇。

按照指导,杨林尾镇代桥、兴隆、白字等3个村,被纳入试点先行“趟路”。

首先推行“两次四分法”,将试点村各家门口的一个垃圾桶,统一换成“一绿一黑”两个桶。农户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垃圾分类投放。保洁员再从“可腐烂”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有害”和“不可腐烂”三类垃圾。二次分拣后的垃圾,“可腐烂”部分就近进各村沤肥池沤肥,其他垃圾或当废品回收,或依托市、镇现有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统一密闭清运至市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无害化处理。

其次是最大限度减少垃圾进城处置量,实现“垃圾就地循环资源化利用”目标。代桥村保洁员聂金祥告诉记者,最近半年,通过“两次四分法”分类处理,“转运出去的垃圾,比往常减少了一半多。”

“垃圾分类处理,最大的障碍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受邀驻守我市代桥村的安吉县物业协会负责人杨建华说,今年春他们初来时,代桥及附近几个村,到处是“清洁盲区”。而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已“焕然一新”。

如何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代桥等3个村的做法是--党员干部带头做,宣传引导高频次。镇、村两级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干部陪同安吉专家挨家上门做动员、教方法。3个村共800多个农户,人手一本垃圾分类宣传册。墙体广告、宣传橱窗、微信群、村村响、清运车广播等等,无缝隙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方法、目标。通过学校“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教大人……

“用心谋事必成事”。而今,试点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明显。“现在这3个村的垃圾分类处理率,已稳定达到80%以上。”肖早林说。

试点村摸索示范,其他村同步跟上。目前,我市685个村(居、场)中,已有78个村正推行“可腐烂”与“不可腐烂”两类垃圾分类法。

只是,这些村与杨林尾镇的“安吉模式”略有不同,他们是在现有“一把扫帚扫到底”基础上的细化完善。如,西流河镇将神坛村、土坑村、竹旺村等作为试点,重点引导镇、村保洁员按“两次四分法”将垃圾分类“压缩”,最大限度减少垃圾进城量。

三伏潭镇李台村,则将重心放在“帮垃圾找出路”上--在村中心设立一个废旧物回收点。村民收集来的废报纸、饮料瓶等,按量计价,不光能兑回香皂、食用盐等日用品,还能积分公榜,“精神与物质双重鼓励,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处理”。

村级沤肥池沤出的有机肥也大受欢迎。李台村村民李早新说,现在农村实行“厕改”,很难弄到有机肥,所以村里的沤肥池就成了“香饽饽”,“一听说出肥了,大家都争着要。这肥真是好!”

截至今年10月,我市各地已累计投入1200万元,新增垃圾分类桶2.4万组、分类收集点68个、电动转运车48辆、垃圾沤肥池84座……盯紧任务、各展所能,确保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开,取得实效。

记者手记:

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行起来确实千难万难。但是,艰难之后的成功,必然惊艳。林尾镇代桥村等几个村,克服困难做出了成效,犹如几枝新荷,惊艳亮相。它们为全市685个村(居)做出了示范。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更多“用心谋事者”的宏观指导,更需要群众广泛参与,需要上下更务实、更持久的探索。(记者 胡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