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沔城回族镇七红村二组。一大早,36岁的回族小伙余坤和妻子小周,与往常一样,梳洗完毕,来到镇上自家开的小餐馆,开始一天的忙碌。
他们相依相守,恩爱如初,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和美的家庭、红火的事业。
“回、汉一家亲。在新时代,散居少数民族群众赢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七红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富说。李家富也是回族人,世居沔城,见证了这里的繁荣发展。
七红村,位于沔城回族镇东郊,紧邻仙监公路,被七里莲花池所环抱。村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2015人,其中回民占40%,有800多人,是沔城回族镇最大的回民聚居村。
踩着人工铺就的碎石路,沿着蜿蜒的七里潭前行,灵动秀美的七红村展现在眼前。
七里潭波光粼粼,荷香四溢,是七红村最美的风景。沿岸树荫下设有凉亭、座椅、吊篮,是村民休闲玩赏之地。右侧,金黄的稻穗散发出阵阵稻香。左侧,笔直宽敞的水泥路和白墙黛瓦的村庄,伸向远处。
在这个灵秀的村庄,回、汉居民世代聚居,相互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家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过上富足惬意的田园生活。
七红村土地肥沃,适合种植蔬菜。在村支部的主导下,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1000多亩。他们将新鲜的莴苣、雪里蕻等蔬菜卖到湖南长沙以及省内武汉、荆州等地。
莲花池,不仅风景秀丽,更是沔城藕的原产地。七红村村民魏国锋、盛高才等7名回、汉村民组成的团队,发起成立了沔州家庭农场,承包莲花池,不断扩种沔城藕种植面积,并聘请附近村民前来务工,增加村民收入。
回族村民盛高才,还创造性地将小龙虾与藕混合养殖,去年,14亩水面,光小龙虾纯收入就6万多元。
在七红村五组,青砖灰瓦铺成的文烛广场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背景墙上,印刻着陈文烛简历以及他的作品。沿边护栏上点缀着瓷罐,彰显七红村厚重的历史。
陈文烛是明代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儿子,一门三代都高中进士,是村里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了纪念陈文烛,村里特意修建了这座广场。
文烛广场旁,是农耕文化展示园,巨大的石磙摆放中央,旁边摆放的各式江汉平原特色农具,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不远处,是依潭而建的体育健身中心,各类健身器材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别有一番趣味。
李家富介绍,这些惠民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底,七红村被纳入全省20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也成为沔城回族镇乡村振兴的示范。
目前,七红村已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完成高家桥修建、道路拓宽、文烛广场建设、文化墙建设、护城河疏挖、厢涵建设和绿化等工程项目。
七红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村里有保存完好的省级保护文物“上谕免赋碑”和明代修建、至今发挥作用灌溉的丰乐闸,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老旧的石狮、柱础等物件。
“七红村,到处是故事,随处能挖出石狮、石墩及坛坛罐罐,这些都是文物。”沔城回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保护好。”这一点,成为七红村全体村民的共识。李家富在七红村当了10多年村支书,他说,在他任职期间,在复州古城墙附近,硬是没有批一块地基,没有起一座新房。村两委下定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引导村民搬至一公里外的居民区建房,护住了沔城的老城墙遗址。
一路走来,看到的是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听到的是欢声笑语。夜幕降临,文烛广场热闹起来了,小孩子奔跑嬉戏,忙碌一天的村民闲坐在一起聊天、谈笑,老年人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一幅美妙的和谐家园图画。(情系基层记者行第八采访组 易赶帮 李辉 姜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