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产KZ-11运载火箭模型吸引观众拍照 记者 郭良朔 摄
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同日在与其毗邻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A6馆开展。“这里就是航天爱好者的天堂,”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现场不少观众激动地说,“这儿不仅能了解最新的航天技术,还能看到航天模型,太值了。”
“黑科技”>>>
“五云一车”让人大开眼界
“星链”Wi-Fi网络将覆盖全球
一走进A6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展台,备受关注的“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都来了。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高速飞行列车展台上,不仅通过文字和视频带观众了解工程亮点,还将火箭、无人机、卫星模型直接搬上展台,让观众直观感受。
“‘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将在2018年内发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虹云工程总计将发射156颗卫星,构建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这就是即将发射的卫星模型”,工作人员指给记者看,“预计2022年完成156颗星座部署,届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用上我们自主研发的‘星链’Wi-Fi,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
如果说“虹云工程”是人与人的互联网链接,那“行云工程”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物联网链接。在“行云工程”展台前,一台地球仪外围被多条星轨环绕,星轨上均匀分布着多颗卫星。“通过这台地球仪,你就能想象卫星发射后的运行轨迹。”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是我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目标是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但有了天基物联网,这一切都将被改写,海洋、岛屿、沙漠等地或能轻松互联。
“我们和行云工程、虹云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将卫星发射在大气层外,我们是让无人机在20000米高空以下飞行,具备‘准卫星’特征,可执行遥感、通信类任务。”记者看到,和其他展台摆放卫星模型不一样的是,飞云工程展台前摆放的是一架太阳能无人机模型,在航天科工集团推出的“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中,“飞云工程”就是要利用太阳能无人机搭载空中局域网设备等通信载荷,对地进行通信覆盖。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情况下,无人机在空中飞5—7天后要落地维护,一架飞机可覆盖的网络区域直径为200千米,同时可实现多机连接,这样覆盖的区域会更大。
“行星工作站”让迁居外星球成为可能
地球快递如延迟宇航员可自制零部件
展会现场,英国ASMS(先进太空制造系统)公司的展位吸引了众人关注。一些观众佩戴着VR眼镜,从电脑上模拟体验未来“行星工作站”在月球上的工作场景。这个外形颇像潜水艇的工作站对宇航员们来说,既可以作为在行星上的落脚点,进行物资补给甚至住宿,也可以作为维修加工工厂,供宇航员自行制造或维修零部件。
ASMS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行星工作站”虽然目前还没有制造出成品,但已获得美国和欧洲的技术专利,来汉参展是为了寻找合作厂商,共同开发这一项目。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人类对太空探索一直充满浓厚兴趣,乃至梦想有一天能在月球和火星上创造栖息地,这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壮举而诞生的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案,是针对太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一次全新尝试。
“行星空间站”可停留在火星等行星和月球的表面,为宇航员提供从住宿到工作方面的各种服务。宇航员们可以在机器人设备的帮助下,制造各种紧固件、手工工具及连接组件,以用于在太空中搭建各类结构体和平台。他们还能在行星工作站里自行制造零部件,以避免在发生地球送货延迟等紧急情况时,危及任务或对宇航员造成伤害。“可以说,为太空制造和运营业务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能应对各类外层空间挑战,比如辐射、温度和压力突发事件等。”
“天空之眼”曾参与九寨沟震后救灾
未来可提供早晚高峰道路拥堵实况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武汉大学展区不远处,和其联合研制珞珈一号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也来参展了。
长光卫星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展位面积大,十分显眼。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长春来武汉参展,主要是推介公司以及吉林一号系列卫星产品,寻找合作商机。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我国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组。从2015年开始陆续发射,目前已在轨10颗,时刻像“天空之眼”一样对地球进行观测,在交通、林业、环保、国土、水利等16个领域中有90多项应用。
最典型如救灾,全球任何地方出现灾害,都可以借助这些卫星发布遥感影像,将数据提供给军方或政府,便于组织抢险救灾。此前,吉林一号已在拍摄疑似马航MH370、九寨沟地震等热点事件中成功应用。在吉林省的农业领域,借助吉林一号卫星,可以精确核算农户的农田面积,一旦发生灾害,可迅速确认受灾面积,让理赔数额有依据。“而在以往,只能靠理赔人员人力去测量,得不到可靠的数据,成本也高。”
据了解,吉林一号大家族不久将增添新成员,计划今年底至明年初发射5—6颗,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和高光谱卫星。2020年,实现在轨卫星60颗,到2030年达到138颗。这将使得卫星的重访时间从30分钟提高到10分钟,拍摄灾害场面间隔时间更短,从而让救援的组织和处理更加及时、高效。不久的将来,甚至可以通过吉林一号看到每天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实时情况,这可算是真的“黑科技”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