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展水乡田园新画卷 ——探寻仙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密码”

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明天“谁来种地”? “怎么种好地”?乡村振兴何处着力?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有效的应对之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底有多重要?市委书记胡玖明作了极好的阐述:它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仙桃发展强市农业的重要力量,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力量,对仙桃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牵引作用。

近年来,全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井喷式”发展态势,总量近9000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近70万亩,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人均纯收入1.8万元,被评为2017年仙桃 “十大新闻事件”之一。

连日来,记者深入调查走访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聆听发展思路,记录发展变化,探寻仙桃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密码”。

换种方式种地 农田长出“新景观”

娇艳的冰岛虞美人、高贵的矢车菊、呆萌的石竹,人间四月天里,位于长埫口镇刘家垸村的“百万花海”,进入旅游旺季,满园春色醉美四方游人。

曾几何时,仙桃市民羡慕武汉的樱花、蔡甸消泗乡的油菜花海、麻城的杜鹃花,如今在家门口,也有大片花海可观赏。

四五月牡丹争艳,6至9月薰衣草紫色花海,9至11月风情菊花台,12月至来年4月,三色堇遍地。一年四季,季季有花,月月有景。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可是,这个处在仙桃最东角的省级贫困村,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入,悄然换了模样。

刘家垸村前身是国营刘家垸农场。农田大多位于分洪道,村民种地,基本“望天收”。 2016年,由湖北万莱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金太阳合作社出让土地的百万花海项目落户刘家垸。

64岁村民李玉兵万万没想到,自家8亩田,流转给合作社后,收入不减反增。

以前村里没搞观光农业时,他就种水稻、棉花等传统农作物。一年到头,累不少受,也挣不了几千块钱。现在不仅每年有8000块钱土地流转金,他和老伴在花海打工,学会了许多花卉栽培技术,一年算下来总收入达到6万多元。

“我们现在也和土地打交道,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村党支部书记田艾保说,现在乡亲们不仅可以坐在家里得租金,走进花海拿薪金,年底还有旅游收入分红金,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

更多“刘家垸”现象在广袤农村产生。赵西垸梦里水乡、郭河水蜜桃园、毛嘴桃花坞、九合垸京久庄园等“新景观”蓬勃涌现。

在毛嘴镇古堤村,一个占地1500亩,集休闲采摘、服装饮食、科普教育、电商孵化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框架正在搭建。

投资者名叫宁必波,今年38岁,在潜江经营农资连锁超市多年。去年,他回乡投资600多万元,开发天骐·桃花坞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乡亲一道致富。

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实行“四统一二建立”。即统一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统一种苗供应与回收、统一养殖资料供应服务、统一成品包装销售服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可溯源系统。眼下,已带动周边小龙虾养殖3000多亩。村民们说,跟着他干,日子有盼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古老的农村、广阔的农田注入生机与活力。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回流,让乡村磁场越来越强。到目前为止,全市注册登记各类农民合作社1600多家、家庭农场1000多家、种养大户6000多家;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人均纯收入1.8万元。

“主体+贫困户”,扶贫路上“新结合”

4月19日,三伏潭镇红阳村,农田纵横,网箱交错。

“这可是我们全家人脱贫的希望。”望着眼前的稻鳝共作基地,贫困户李三清感慨地说。去年6月,他和几名乡亲率先“吃螃蟹”,尝试“稻鳝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西流河洪渊泽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稻鳝苗种、技术、饲料、药品、销售“五统一”。

李三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五亩五分地,收获谷子8000多斤,相比以往减产3000多斤,但水稻不施肥不打药,成本减少千把块钱不说,大米售价还翻了番。

“有机稻米和野生鳝鱼效益相加,亩产值近万元都是有可能的。”李三清自信满满。

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黄蟮养殖、繁育、稻鳝共作以及研究深加工的先锋和龙头。理事长童国兵“带头富”后,自觉担负起“带领富”的重任。

西流河镇竹林村一组村民张金国,因病致贫。近两年,通过童国兵带着他养殖黄鳝,免费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已经脱贫;土坑村二组村民何正想,没加入合作社前,入不敷出,生活困难,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每年在5万元以上。

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一边是嗷嗷待“扶”的精准扶贫户。如何在两个群体中构建一种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增值收益,已迫在眉睫。

为充分调动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带贫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政,对全市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为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按每带动1户扶持10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最高10万元;金融部门根据帮扶成效,给予50万元以内小额贷款,市财政按基准利率予以贴息。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新模式应运而生。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贫困户精准嵌入产业链,吸附到新型经营主体周围,让他们“跟着看、学着干、稳着赚”,真正靠产业脱贫致富。

眼下,在仙桃,能否让农民得到实惠,已然成为衡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新型经营主体在用工时,纷纷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务工,男工普遍在100元/天,女工80/天,工资日算日结。

新农民新思想 乡村振兴“新力量”

仙桃地处平原湖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需失衡。农民种什么作物,养什么鱼,全凭机会运气,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实难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接过农业生产的“接力棒”,成为新时期的“农二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呈现出步伐加快,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服务水平高,增收亮点多等特点。

全国最大黄鳝养殖家庭农场--科旺,全国最大中华鳖繁育企业--宏旺,全国最大水产专业合作社--强农,华中最先进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菇珍园等越来越多行业“单打冠军”涌现,成为乡村振兴“新力量”。

但不可否认,主体不多、不大、不强、不响等问题还客观存在。朝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市经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一直是制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银行、担保公司对抵押物、反担保品的规定不能适应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贷款难以落实;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周期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周期缺乏有效对接。”

而突如其来的天灾也会将他们打得措手不及。2016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沉湖破堤防水,与湿地毗邻的农圣沉湖农庄一夜之间化为泡影,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还没站稳脚跟,便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满怀雄心壮志的农场主彭少斌顿时倍感沮丧。在亲戚朋友的鼓励下,他重整旗鼓,立志在生态农业的道路上走到底。

如何避免“美丽的风景”沦为“过眼的烟花”?

更多政策红利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对土地流转2000亩以上、流转合同5年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退出的用地指标,以及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公司顺利运营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政府提供的900万元无息贷款大大缓解了运营周转压力。”湖北硒莱福公司负责人杨雄飞感激不已。

今年,硒莱福跟4000多户农民签订富硒大豆订单2000多亩,平均价格每斤比市场价高出4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富民,我们希望通过富硒豆豉这一特色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杨雄飞说。(情系基层记者行第六采访组 记者 尹业勇 王华 邓一凡 刘智勇 彭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