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游”出乡村振兴的“黄金之路”

昨日,载满黄鳝的运输车驶出强农水产公司大门。“淡季发货70吨/天,旺季200吨/天。”公司负责人介绍,仙桃近8成水产通过强农物流销往全国各地。

从生态养殖到人工繁育,从高效运输到终端销售,仙桃20多年精养“一条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2017年,黄鳝大规模苗种生产能力达1.3亿尾,产量达6.3万吨,产值达37.8亿元,富硒黄鳝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经济重要支撑,一条鱼“游”出了农家致富的“黄金之路”。



仙桃黄鳝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代。通海口镇部分村民捕捞鳝鱼后,将个头小的挑出来,放进暂养池内喂养,以图来年能卖个好价钱。随着村民养殖技术日臻成熟,这种暂养方式逐步从水泥池转移到稻田间、鱼塘里,继而发展为网箱养鳝。

被誉为“中国养鳝第一村”的张沟镇先锋村,其养鳝规模已突破3500亩。村里的鳝鱼交易大市场,每天来购鳝者络绎不绝,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和洪湖、监利等地。

“别小看这个村办的鳝鱼交易大市场,黄鳝价格的涨落对全国市场都产生影响。”张沟镇先锋村黄鳝大户陈振华是典型的“农二代”,其父陈江启退休前是先锋村原党支部书记,也是村民养鳝致富路上的领路人。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陈振华将黄鳝养殖做得风生水起,拥有一千亩水面、2万多口网箱,成立合作社,走养殖、销售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生产经营道路。

“如果说网箱养鳝启蒙在农村,那它的壮大就得益于合作社。”西流河镇白衣庵村退休支部书记王立新说。王立新和黄鳝打了10多年交道,见证和参与了黄鳝产业的发展壮大。任职期间,他成功复制了先锋村的养殖经验,带领村民鱼塘淘“金”。“效益好的时候,一亩黄鳝纯收入过万元,是四大家鱼的5倍、常规种植的10倍。”



仙桃黄鳝虽掌握着全国大多数水产市场定价权,但长期受制于苗种繁育技术。据统计,全市每年所需黄鳝种苗在6亿尾左右。过去,养殖户主要从长江中下游城市进购种苗,因路途远,成本高,鳝鱼“开口率”“存活率”不可控,养鳝仍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产业。

为攻克黄鳝苗种人工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仙桃人一直在努力。近几年,我市坚持黄鳝仿生态有土和无土繁育技术“两条腿走路”,形成了洪渊泽、卫祥、先锋、强农、凤凰、杨洲等6大苗种人工繁育基地。

在洪渊泽温控大棚内,长满水葫芦的“婴儿箱”内,黄鳝种苗茁壮成长。“2个多月就长到中指那么长。”理事长童国兵高兴地说,采用温控大棚繁育,一年繁育黄鳝苗1亿尾以上。

去年6月,童国兵引进上海农科院“黄鳝工厂化温控繁育”技术,新建12个智能温控大棚,开展四季立体滚动性孵化,成为全省首个黄鳝种苗工厂化繁育温控大棚,其种苗普遍具有“四高一低”(即存活率高、饲料转化率高、开口率高、产量高,成本低)的特点。

今年11月,我市顺利通过“中国黄鳝之都”复审。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市繁育技术可复制性强,养殖技术成熟、养殖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条基本完善、经济效益良好、市场覆盖广、占有率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水产品之乡”。 (记者 邓一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