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这边青蛙跳出池了,捉一下!”
“好嘞,马上来!”
8月16日上午,沙湖镇群合村绿稻黑斑蛙养殖基地,66岁的朱小德手脚忙不停,脸上笑呵呵。
“在这儿打工,比种田划算多了。”他的笑容里,尽是满足:“去年我租了30亩田,累死累活,差点连本都保不住!现在每月都有2000多元净收入,一年挣个一两万元没问题!”
朱小德是沙湖镇群合村精准扶贫户。去年,他老伴在一场肇事逃逸车祸中受重伤。为了救老伴,他扯债四五万元。老伴去世后,年仅6岁的孙儿没人照管,只能跟着在彭场镇打零工的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孤身一人,朱小德只好另谋生路。
恰好村里传来喜讯:引进的仙桃市绿稻黑斑蛙养殖基地开工了,村民可流转土地收租金,还可就近打工。
“我们事先有约定,土地流转、打工等,都要优先照顾贫困户!老朱,你放心去干,有啥为难事随时找我!”群合村村支书朱敦创专门到家里,劝说朱小德。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朱小德跟同村的朱树光、刘家菊等15名贫困户一起,到合作社帮着挖池、搭棚、灌水、割草。基地建好,正式投苗养蛙,朱小德又跟大伙一起,晋升为“固定工”。
“去年工资按天结,每天80至130元不等。今年按月结,每月2000元,另加200元生活补贴!”朱小德说,他家离基地不超过300米,除了在这儿做事,家里还有2亩多田可以带着种,“管一家人口粮”。
合作社是怎么引进的?发展形势如何?
朱敦创介绍,自从市档案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农村财政管理局等3家精准扶贫帮扶单位驻进村后,一年多来,大家琢磨最多的事就是产业扶贫。
经多方打听,终将长埫口镇一个擅长养蛙的老板刘龙祥吸引了过来。
刘龙祥去年秋一到群合村,就大张旗鼓成立养殖合作社。他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400亩,建起黑斑蛙养殖基地。
因为销售网络成熟,今年7月底第一批青蛙上市即实现“开门红”,“每斤20多元钱,供不应求!”
转眼,400亩基地的第一茬青蛙,已卖了四分之一。刘龙祥盘点收支:整个基地约产青蛙45万斤,按均价每斤18元算,也可卖810万元。除去冬季养殖“种蛙”等费用,今年不仅能收回成本,还可净赚200多万元。
一炮打响的养蛙合作社,吸引了远近络绎不绝的参观“取经”者,“每天人声、蛙声,吵得头都快晕了,但我高兴!”刘龙祥说。
跟他一样高兴的,还有朱小德:“每天听着呱呱的青蛙叫,想到脱贫有望,我心里特别踏实!”(记者胡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