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爆买”日本机器人

市场占有率不高、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尴尬”,折射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软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

当我们从日本购买的“爆款”商品从马桶盖、电饭煲变成机器人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据日本媒体报道,最近日本各机械厂商纷纷打算提高工业机器人相关产能,而这主要源于中国的“爆买”需求。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统计,2017年1—3月该产业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48.3%。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迎来发展的春天,使用量大幅攀升。行业分析机构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2万台,相比2014年的5.7万台将近翻番,累计保有量将接近45万台;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

然而,这一市场的大部分还是由国外品牌占据,尤其是在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占90%的市场份额,在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也占据了80%以上市场。我国本土的机器人企业,仍然是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是中低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市场占有率不高、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尴尬”,折射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软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有此“软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爆买”的现象。

其实,面对机器人技术可能带来的新科技产业革命,世界各国都在争夺国际产业竞争的话语权。我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重大突破,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争取早日攀上机器人“智造”的高峰。

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在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借鉴芯片产业的创新之路。我国的高端芯片也曾长期依赖进口,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2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历经9年攻关,成功打造了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创新体系,高端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也培养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机器人产业要填补短板,也应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全行业的科技攻关与协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应用。

其次,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现有政策也要做出优化调整,着力点应向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差异化发展倾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政府要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制定产业规划,不能盲目上项目、建园区、发补贴,造成大量低端产能。宏观层面上则应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行业监管规范,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也惟有创新,才能托举起“中国智造”的一座座高峰。

(作者:冯 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