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坦克”种大田

  早就听说三伏潭镇有个种植大户叫欧阳新华,一个人种了670亩田。 

  他是如何耕作这几百亩田的?带着好奇,记者于8月24日一早赶到该镇雷场村,实地体验了“当代农夫”一天的生活。善解人意,盘活好日子 

  24日早晨8点,我在三伏镇冯台村路口与欧阳新华碰头。 

  当他开着一辆破旧的长安之星小卡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一时有点懵。“这是我的‘坦克’!”他笑着解释,“农忙时,每天要在田埂上跑100多公里。只有这个最皮实!” 

  因为他的670亩田分布在附近6个村,他每天得开着“坦克”四处“巡查”管理。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冯台村二组。 

  当我们的“坦克”颠簸着行驶到大田边时,5个“工人”正在烈日下的秧田里撒化肥。 

  欧阳新华告诉我,这块田共有48亩,是今年5月以每亩400元价格竞得的。由于前些日子涝灾严重,又是新田,翻耕后补种的秧苗长得参差不齐:有的地方繁茂碧翠,有的地方却像秃子。 

  “明年就好了的。”说着,他顺手抓起一个袋子,沿田埂走着陪大伙撒化肥。 

  “现在人工不好请。我在旁边帮着撒几把肥,陪他们说说话,他们心里就舒服些,觉得老板没架子,才愿意给你干活。”去雷场村的路上,他跟我谈心。 

  在雷场渔场边的一处活动板房前,欧阳新华说,“这是我的‘别墅’,平时我一般都住在这里。”这四面的荷塘共有90多亩,是去年底才租到的。 

  正聊着,一个水淋淋的汉子从荷塘里爬上岸。随他一起“出水”的,还有一个椭圆形大塑料盆,里面满满都是鲜嫩的藕带。原来这是他请的师傅,每天早上都来帮他采藕带。 

  装袋,过秤,总重70多斤、可卖400多元的藕带很快被装上“坦克”。 

  “这个荷塘光采藕带就可以赚5万元左右,再加上鱼虾收入,很可观的哟。”他跟我算着账。灵活勤劳,扎根新农村 

  中午11点多,我们去毛场村小餐馆吃饭。 

  趁着难得的空隙,欧阳新华向我聊起了“回归”缘由: 

  今年53岁的他,此前一直在十堰、浙江打拼,先后当过木工师傅、做过建筑材料生意。2012年,因父母年事渐高,他回到老家尽孝。 

  看到三伏潭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剅闸泵站全方位提档升级、村组生产生活路全域贯通、政策越来越利好,他决定就在老家雷场村,专门租田搞种植。 

  由最初的几十亩田,到今年一下扩张到600多亩,总投资超过100万元。 

  不过这些钱都是边投资边回收。以横堤村三组140多亩洋姜为例,亩产可达1.2万斤的洋姜,按最低收购价0.5元/斤算,除去成本,这茬就可赚30多万元。 

  一瓶啤酒下肚,面色越发黑红的欧阳新华感叹:“只要你愿意走,脚下到处都是路!”踌躇满志,“明年会更好”下午4:30,我再次来到他的渔场“别墅”,却没看到他的影子。 

  “我在下夹沟村装泵抽水。”电话里,他的声音气喘吁吁。 

  赶到现场,只见密林蒿草间,欧阳新华正带着一个助手,在堤坡下架设水泵。 

  终于架好了泵,听着汩汩的流水声,欧阳新华用力抹了几把汗。“幸亏从汉江抽来的水灌满了大沟小渠,不然去哪抽水?” 

  这片稻田有130亩,正在满穗的关键期,“受不得旱”。 

  归途尽是田埂路,异常坎坷。欧阳新华倒很淡定,“全镇90%的生产路都修好了,就咱们雷场村这几段路还没修好。不过没事,明年就好了的。” 

  从傍晚6点到8点,我们又先后去冯台村检查打药情况、去横堤村看受灾吊瓜长势……他一路挥汗如雨,又一路笑语不断,“农村空气好,吃的东西都是自己种的、养的,放心!” 

  晚上9时,我们才终于走进中午那家餐馆。不过,欧阳新华的工作还远没结束,“待会儿再去几个架泵田里转转,晚上就住在塘边守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