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老手艺 沔阳糖塑

2月6日,记者来到市体育广场,由于当日正在举办大型招聘会,会场内人头攒动。而紧邻着会场外的一个小摊,也是被人群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小摊摊主,正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糖塑的制作艺人。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是以食用糖为原料来塑造形象的民间食品工艺,通常供小孩儿玩赏、食用。今年64岁的陈师傅为竹货街人,从小向自己的堂兄学习糖塑手艺。一缕白胡子,使得陈师傅更显仙风道骨。 

“今年是鸡年,那就做一只大公鸡吧。”拗不过孩子的苦苦哀求,正在广场上游玩的市民李磊向陈师傅点了一个大公鸡糖塑。 

将麦芽糖在小锅里加热,用勺子舀上一勺,将勺子里的麦芽糖画画似的“画”在加热板上,再用小铲谨慎铲出。不出一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便做好了,围观的群众啧啧称赞。从陈师傅手中接过糖塑,小孩儿并不舍得吃,用舌头小口舔着。 

糖塑,古称糖供,旧时人们把祭祀当作是极为隆重的大事。祭天地、社稷、祖先和各路神仙,祭祀时要用上好的供品,糖供就是其中之一。糖塑由来已久,唐宋古籍里就有对于“糖供”的记载,用糖供做成人物、鸟兽、果品等形状。后来人们在寿礼、婚礼上,也使用糖塑作为吉祥物品赠送。 

沔阳糖塑起源于仙桃黄新场及周边地区,旧时沔阳十年九不收,遵循“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古训,穷人纷纷外出逃水荒,并在外学习各种艺业养家糊口。 

约清中期,黄兴场刘年香的祖先在外地拜师学会糖塑手艺,历代独家单传手艺,秘不外传。民国初年,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刘年香才开始在村内外以至县内外广收徒弟,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到上世纪40年代,黄兴场糖塑艺人多达百号人,每到农闲、春节期间,糖塑艺人便奔赴省内外各地,以做糖人模为生。 

后来,沔阳糖塑制作技艺以黄兴场为中心,逐步向天门、汉川等地传播,范围越来越大,艺人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华师大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曾称“沔阳糖塑”是全省少见的绝技绝活。 

沔阳糖塑艺人尊明代刘伯温为祖师爷,据传朱元璋称帝后,担心功臣篡位,欲设宴暗害大臣。刘伯温看穿朱元璋之计,乘机化装逃脱,买下卖糖人的担子,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以卖糖人模为生,这才有了糖人模这一行手艺。 

旧时,沔阳糖塑艺人常常背着一口精心设计、结构紧巧的木箱,箱盖平面上绘有两个圆形,周边各分十二格,分别绘上人物、动物、器物,圆心钉上一颗小钉子,安上能够旋动的竹扁,供人旋转,旋转停止后,竹扁尖指定的一格所绘之物,就是必做的糖塑之物。 

“吹”是沔阳糖塑的基本技巧,俗语说:“糖人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是吹泡子,同时搓、拉、扯、挑、剪也是常用的技巧。糖塑有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经艺人妙手搭配、归纳、穿插下,使糖塑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沔阳糖塑的题材多为常见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中的人与动物,滑稽活泼、俏皮有趣、寓意深刻。 

“现在全市还会‘吹’糖人的,只有胡场的老吴了。”陈师傅介绍。缺乏组织,利润低,麦芽糖受气温影响大,传承断层,一系列因素,使得这门老手艺濒临失传。而为了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陈师傅更是广收徒弟。如今,仙桃职业学院的4名学生仍在跟随他学习沔阳糖塑的制作技艺。 

在陈师傅看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喜庆佳节,而糖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传统佳节用传统手艺增添一些节日气氛,让全市人民尝尝甜头,热热闹闹,这样才是过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