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古韵遗风——沔阳民歌

  “喜鹊子喳几喳啊,老鸹子呱几呱啊,人家的女婿那么大,我的女婿尖顶尕呀。”8月5日,市体育广场热闹非凡,记者拨开层层人群挤进去,原是沔阳民歌表演。 

  表演者陈林英是沔阳民歌第六代传人,如今年逾耳顺的她,精通各类别沔阳民歌演唱,尤擅长劳动类田歌和号子的演唱,吐音清晰、音域宽广、节奏感强。 

  沔阳民歌由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广泛流传于仙桃以及江汉平原。其广泛的题材、繁多的品种、独特的风格,共同构成了沔阳民歌久唱不衰的无穷魅力。 

  千百年来,坡上有樵歌,湖中有渔歌,田中有劳作歌,月下有恋情歌,得江汉之雄放,聚荆楚之神韵,形成了具有沔阳特色的民间歌谣。 

  “沔阳民歌既是广大人民反霸抗恶的锐器,也是推动劳动生产的号角,更是表述彼此情怀的纽带。”陈林英向记者阐释,她的演出足迹,遍布仙桃城乡,辐射至天门、监利、洪湖等周边地区。 

  作为荆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沔阳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据考证:在远古的周代,它属于《周南》,被列为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与燕乐的主体。其歌词具有楚辞清雅、新奇的特质,音乐具有“楚乐”“八音”的特征,饱含汉水流域水泽之国的地域特色。 

  据新修《沔阳志》载,沔阳民歌内容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陈林英说。 

  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比较的手法,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沔阳民歌经过不断锤炼,逐步形成了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高腔、打锣腔,此外还有专用于表现悲痛情绪的反调唱腔,如悲腔、圻水败韵、还魂腔等,传统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众合”。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市进行民歌普查,2000余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谣被搜集,其中精选入湖北省三民集成卷中的达634首,其内容涉及到:劳动、时政、仪式、情歌、生活、传说、儿歌、杂歌共八大类。 

  这些歌谣,绝大多数都是地道的仙桃特产,是沙湖沔阳州的沃土和湖水哺育出的艺术奇葩,具有浓郁醇厚的乡土气息。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根据沔阳民歌《月望郎》《襄河谣》改编而成。 

  清末,县人卢木斋搜集沔阳明清文人著述,汇编《沔阳丛书》共30本116卷,诚为先贤之珍贵遗产。民国年间,境内屡遭水患兵燹,民众生活贫困,文艺发展缓慢。在沔阳苏区,革命歌谣传唱于一时,影响较大,民间丰岁祝祭,好歌喜舞风俗依然。 

  1977年,由黄孝林、段大德搜集编写的《湘鄂西革命历史民歌》(杨霁青等编曲),参加湖北省文艺会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2年南国唱片社灌片发行。 

  如今,农村机械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抽水机替代了“车水锣鼓”,脱粒机影响了“打麦歌”,除草剂覆盖了“薅草歌”的自然沿袭,沔阳民歌的号子(即劳动歌曲),其因群体性劳动相对减少,一唱众和的格局发生变化,呈现出消亡的状况。沔阳民歌传承陷入困境。 

  为保护沔阳民歌,市群艺馆制定五年保护计划,进一步全面深入仔细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沔阳民歌的历史沿革,以及科学、文化价值,加强对市音乐家协会的指导,强化协会作用,使之成为传承、弘扬沔阳民歌艺术的主要阵地。 

  作为市音乐家协会的一员,陈林英多年来一直从事沔阳民歌艺术表演,掌握沔阳民歌各类艺术风格,表演作品内容丰富,特点鲜明,传徒授艺多人,为沔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市群艺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陈林英等老艺人的努力下,2011年,沔阳民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真正带的徒弟,只有两位,其他人若向我咨询沔阳民歌的唱法,我很乐意为他们提供帮助。”陈林英说。五十年代便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上,改革开放后拜皮影名师高凤成学习渔鼓皮影戏,从事农村小舞台及皮影戏演出,陈林英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喜爱。 

  “总体来讲,沔阳民歌的发展势头挺好,后起之秀年轻有为。”谈起沔阳民歌的未来,陈林英颇感欣慰。8月22日,她将代表沙嘴街道办事处,在钱沟大酒店义务为市民演出。 

  配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沔阳民歌的普查;协助市文广新局进行沔阳民歌省级名录的申报;协助市群艺馆出版《沔阳民歌》。沔阳民歌在陈林英等老艺人的坚守下,愈发绚丽。

(作者:记者 张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