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日报社在郑场镇马王村精准扶贫观察
郑场镇马王村,位于全市最西边,与潜江市竹根滩镇的双桥、永林等村相邻。
一直以来,该村都因地势高、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差等诸多条件制约,难以脱贫。
我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已一年多,该村脱贫路走得究竟怎样?近日,记者前往马王村,对其脱贫现状实地探访。
濛濛雨雾中的马王村,七弯八拐的通村路格外远,不少通组路没修通;村里灌溉渠、剅闸泵站等,多已淤堵废弃。
村支书王力成见到记者说:“我们马王村是很穷,但人穷志不短,一直在努力。”
他介绍,全村430户2059人,去年底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有52户197人。贫困人口占总人数的12%。这个占比在全市不算最高,但脱贫任务艰巨——90%以上属因病致贫,“自救功能”堪忧。
以4组62岁的村民吴林枝为例:老伴因病去世,她身高不足1.3米,走路不稳,且有间歇性精神病。她的两个儿子,30多岁,都是精神病患者。全家靠低保生活。
因是流沙土质,全村3100亩耕地,“哪怕再精心伺候,收成也不如人意”。所以近年来,村里90%左右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
条件固然差,但村民们都不服输、不懒惰。在外打工者努力挣钱往家寄,养活一家老小;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也都勤扒苦做,种庄稼、种菜、打零工,将艰辛的日子努力往前推。
“自从去年你们来后,马王村的脱贫路走得顺当多了!”说到这里,王力成眉头的疙瘩舒展了,“有仙桃日报社的帮扶,我们更有信心。”他掰着指头历数着:有报社“化缘”筹资的近20万元,新建了村部;新修了4组、6组共1800多米通组路;村医务室也正在翻修……
除了“硬件”支持,还有不间断的“精神给力”:报社40多名干部职工,分别与52户贫困户结成“亲戚”,隔三差五上门走访,给钱捐物谈心。
驻村工作队队长彭文豹曾两次发起“关爱马王村贫困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募集的2万元现金及价值5000多元的物资,全部分发到贫困儿童手中。“你们给马王村带来了活力和脱贫新希望。”
“全村52户贫困户,每家的致贫原因、现状、脱贫措施,全刻在脑子里!我们手机里存有每户的电话号码,有电话找,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村会计曾军辉补充说,村委会的主要职能是上传下达做服务,竭尽全力促脱贫。
经由他们努力,及仙桃日报社的帮扶,吴林枝一家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关顶章、稽家贵等4户特困户,住进了新房。
一边聊着,我们一边前往贫困户关洪喜家。
路边,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蒜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曾军辉介绍,这块田一亩多,是关洪喜从一分、两分慢慢扩大到现有规模的。“他们夫妻俩,一个是肾萎缩,一个有严重风湿、眼病,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反倒把土地看得亲,种什么都精心。”
夫妻俩没有生育能力,到30多岁时才抱养了一个女儿,如今孩子17岁,在城区上寄宿制高中,“两人勤扒苦做,就是为了把伢供上大学!”
为了多挣钱,他们把弟弟的5亩多田也“捡”来种,还精心饲养了一头能繁母牛,每年产一头小牛崽也是一笔收入。
关洪喜的家,是一间总面积约60平方米的平房。卧室兼起居室的床上,被子破旧,但叠得很整齐。
“家里没收拾,你们将就着坐会……”关洪喜夫妇闻讯迎来,用袖子将板凳抹几抹,让我们坐。
身高不足1.5米的关洪喜,瘦弱,但脸上看不到愁苦。
“要是能贷点款,或者村里统一搞大棚种植,我种菜就更有底气了!”聊完现状,被问起最渴望什么帮助时,憨厚的他微笑半天才嗫嚅道。
妻子潘方爱接话:“我们不怕穷,就怕穷得看不到希望。好在伢明年就要高考,再穷再难也就再苦三四年了。”她憧憬着,“只要我俩的身体扛得住,把田种好,好日子应该不远了。”
“现在国家政策好,你们又都在帮我们,我们自己更要争气!齐心协力往前奔,我就不信不能脱贫!”说着,关洪喜往灶堂里又添了几块木柴。简陋的厨屋,因此显得亮堂温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