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桃音乐界,无人不知晓他的姓名;他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北卫视等电视台多次播出;《小说天地》《知音》《幸福》等400多家报刊,发表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100余万字。他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刘爱斌。
一个卓有成效的诗人作家,为什么转型作词?一个初次作词的词作家,作品为什么立马得到专家认同?从老师、警察,记者,到词作家,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8月5日,记者与刘爱斌相约在一个茶馆,听他讲述这一路走来的坎坷。
记者:你初中毕业后,并没有继续高中学业,而是选择去黑龙江当兵,当兵的这段经历,对你日后从事作词工作有什么影响?
刘爱斌:我从小就怀揣着一个当兵梦,1984年,我初中毕业,前往黑龙江当兵,驻守在边防第一线,我所在的营区四面环山,方圆一千米内看不见一个人影儿。当时部队的文娱活动很匮乏,我打小就热爱音乐,闲来无事时,便到大山上唱歌,没有观众,索性忘我地歌唱,让歌声在大山中环绕。这段经历,为我日后写词打下了一定基础。
记者: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函授毕业后,你在仙桃教过小学,当过警察,在南方一家报社做过记者,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后来是怎么想到从事作词这一行业的?
刘爱斌:文学创作都是相通的,初三时,我与楚良的儿子同窗。一日,他把我带到他父亲的办公室,指着他父亲满屋的作品对我说:你想看吗?想看什么就拿去看吧。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一本好书来之不易,所以我特别珍惜。大学毕业后,我当上了一名小学老师,又转战到公安战线,这一做就是十年,后来因患风湿几近瘫痪,向单位提出辞职。在家养病期间,我重拾作家梦,但由于视力太差,不能长时间进行伏案写作,于是转向诗歌创作,继而从事作词的工作。
记者:你具体是在哪一年开始正式从事写词工作的?你觉得一个优秀的词作,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刘爱斌:2004年,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歌曲征集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创作了《让友谊永恒》,在那届世界合唱比赛作品征集中,我与梁和平老师的作品均获得二等奖。从此在作词这条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一年作词600多首,有时一天创作28首。一首优秀的词作,首先必须情感饱满,这就要求作者要满怀感情;其次,还要符合大众的心态,将大众的心牢牢牵住。
记者:你是如何从诗歌、小说创作转向作词的?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作词上时,遇到过哪些困难?在作词上,你平时是如何学习的?
刘爱斌:起初进行诗歌和文学创作,我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歌词虽小,但包揽了大千世界。我的词作,一般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因为我每年都到全国各地采风,领略四季变化中不同事物的美,所以对美景的感触比较多。我的基础条件还好,所以进行作词这项工作,没遇到过太大的困难。作词也需要一定的灵性,截止到现在,我从事作词工作已有11年,创作了5000多首作品。
记者:你的作品有不少是委约的,委约的作品对你的创作影响大吗?向你委约的一般是哪些人?
刘爱斌:一般面向社会征集和委约的作品,都是有一定限制的,我们必须围绕它的主题来创作,它不允许自由发挥,这同样很锻炼人,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阅历和知识积累,那么创作这种委约的作品就会很痛苦。找我约作品的人,近到同泰医院、新生街小学、草酒王等企业单位,远到河南双河集团、海南福湾集团以及广东、武汉的公司。
记者:在你的日常创作中,灵感主要来自哪里?
刘爱斌:通过阅读别人的诗作、歌曲、小说,我会产生自己的感情,这就有了灵感。但灵感不是照抄照搬,有一次,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小散文,当时给我感觉很有意境。去年7月,云南大理邀请我为他们写一首歌,我应邀过去采风,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到那篇散文,灵感顿时来了,创作出《我用最爱守护最美的你》。灵感还来源于生活,我曾经在胡场镇办过幼儿园,并在幼儿园后面养猪,有一天,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整个人累瘫了,坐在猪圈外的地上,灵感在思索中涌现,作了《生命的承诺》这首歌,这首歌后来被选为电影《浴血东征》主题曲。
记者:刘老师,你每年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不少人慕名拜你为师,平常是怎么指导他们学习的?
刘爱斌:我带的学生不多,只带了三个,但每一个都会为他们倾注很多心血。曾经有个武汉的学生,他的词作集写成后放置了两年,没人愿意帮他发表,转辗反侧后,他专程从武汉来到仙桃,找到我家向我请教。我一向乐于帮助年轻一代的词作家,感动于他的诚意,我认真修改他的词作,并义务找人帮他的词作作序,让他的作品及时发表出来。
记者:听说曾有高中生慕名到你家拜你为师,当时具体情形是怎样的?
刘爱斌:2013年,仙桃一中的一名高二学生特别爱好作词,当他听说我在这方面有点研究时,千方百计找到我的家庭住址,一进门就直接跪下,说要拜我为师,向我请教如何作词。我一口拒绝了,高中学习那么紧张,我不希望他因为作词而荒废了学业。后来他又多次来到我家,连我的爱人都被他感动,劝我收他为徒弟,但我还是劝他以学业为重,高考完了再学习作词也不迟。
记者:《同船共渡》这首歌,在全国的传唱度很高,饱受听众好评,能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跟我们讲讲吗?
刘爱斌:当时写《同船共渡》这首歌,我还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加上生活没规律,心情一直很郁闷,所以我主动提出了辞职。晚上将行李收拾好,次日清晨我拿起行囊来到江滩边候车,看到长江上的船只,我顿时释然了,将手机抛进长江中,即兴作了《同船共渡》这首词。
记者:你觉得在大众传唱上,如何才能让全国各地的人更了解仙桃本土优秀音乐作品?对于仙桃新一批的作词人,你有何寄望?
刘爱斌:在大众传唱上,一首优秀的作品,并不是一个人能主宰的,它涉及到很多因素。除了作词,还要考虑到音乐的作曲、制作、推广等。除此之外,一个好的宣传平台也很重要。目前仙桃总共有大约100名词作家,其中不乏很多有作为的年轻人,他们取得成就,我高兴;他们需要指导,我也乐于帮助。希望他们能超越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