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输液室门口贴出的“限针令”。记者刘璇 摄
早上8点半,输液室大部分座位都空着。记者刘璇 摄
下午4点半,输液室里人不多。记者刘璇 摄
感冒发烧怎么办?去医院输个液呗,见效快,大人不耽误工作,孩子也不影响学习。武汉晚报记者近日在多家大医院走访时发现,季节变换带来的感冒咳嗽高发,门诊 输液室里全是“吊瓶森林”。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心惊: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 平。
过度用药正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目前,上海、江苏、北京等多地已经相继叫停了门诊输液。9月18日,黑龙江省也出台相关通知,明确规定10月8日起取消全部三级医院门诊成人输液。
“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9月19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启动“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计划,成为武汉首家叫停门诊成人输液的医院。副院长陈国华告诉武汉晚报记者,此举主要是严格规范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医疗风险。
热闹的输液大厅渐“冷”
“限针令”启动3天以来,门诊输液室情况如何?昨天早上8点半,记者赶到武汉市第一医院进行了探访。
与其他医院门庭若市的输液室相比,市一医院格外冷清。近200平方米的输液室空荡荡,只有七八个人在打针。“平时少说也有二三十人。”门诊输液室护士长朱维 芳告诉记者,9月每天门诊输液量都在280人左右,最近3天每天都在递减,19日和20日的输液量分别为240人和232人。
记者看到,输液室门口已张贴公告:10月8日正式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急危重症病人请到急诊部就医。门诊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世卫组织合理用药原则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等等宣传知识。
上午8点45分,72岁的崔婆婆怒气冲冲地找到门诊办公室主任余芳。“医生不跟我开针打。”一见面,崔婆婆就告状。余芳询问得知,家住武胜路的崔婆婆患有高 血压多年,在一医院看了10多年病,为预防脑梗,她定期要到医院打扩管针,这两天头晕胳膊疼所以来医院打针,哪知被医生拒绝了。余芳耐心地跟老人解释,防 脑梗打扩管针只是心理安慰,胳膊疼更不是打针能解决问题的。上了年纪本来血管就不好,经常打针把血管扎坏了,万一遇到急危重症要打针就麻烦了。20分钟 后,崔婆婆接受了不打针的建议,回头找医生开药去了。
“门诊像崔婆婆这样的病人很多。”余芳说,不少病人一来就非要打针,其实相当 一部分根本不需要。她表示,对于“限针令”,医生们目前暂时没有人提出异议。余芳透露,为了规范诊疗行为,去年医院已经陆续取消了中成药注射和限制类抗生 素注射,输液量从每天800多人次降到300多人次。为此门诊输液室还隔出1/3的面积建了个腹膜透析室。
下午4点半,记者翻看门诊输液人数统计本,当天只有200人静脉输液。
“限针令”并非叫停所有输液
记者了解到,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停止门诊输液属于各地、各医院自行探索。从已经叫停的省份来看,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取消门诊输液的直接原因。
一 项关于医院门诊输液患者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前瞻性调查显示:在640名患者中,分别有66.1%、18%和11.6%的患者使用了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超适应症用药占比高达62.3%。也就是说,有六成人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我们停掉的是不必要不合理的静脉输液。”陈国华副院长告诉记者,只有细菌感染才需要输液,对于物理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疾病,即使打针也没有用。
他表示,停掉输液门诊并不是“一刀切”叫停 所有的输液,急诊输液室和儿科输液室依旧会保留。今后门诊只有三类病人输液不受限制:急诊病人、危急重症病人和不能进食的病人,这三类人的输液将放到急诊科、住院部或是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国华进一步解释,门诊输液转往急诊也不是“急刹车”,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
武汉市一医院第一个“吃螃蟹”,其他医院情况如何?武汉多家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时没有取消输液门诊的计划,不过已经在临床上采取措施控制输液的适应症,比如严格执行“限针令”等,门诊输液人数较之前也有小幅下降。
之后是否会向其他医院推广?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取消门诊输液还有利于推行“小病在社区,疑难病去大医院”的分级诊疗,逐渐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不过,取消输液门诊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大势所趋。”
一半输液是病人自己要求的
记者走访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武汉市六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等多家医院发现,在门诊输液的市民中,近四成是感冒和咳嗽。其中一半的病人并没有细菌感染,是自己主动要求输液的,理由是“好得快”。
“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就是想改变市民的用药理念。”陈国华忧心地说,按照WHO用药原则“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现状却是“大病小病,先吊两瓶”,很多患者和医生认为输液是万能的,却忽视了输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输液的长期危害更是知之甚少。
2012 年-2014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从药品剂型看,涉及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达到56.7%、58.7% 和60.9%;从给药方式看,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均超过总报告数的50%,2014年甚至高达57.8%。
华科大同济医学院临床药理学专家曾繁典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首部输液安全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必须较快达到高浓度等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静脉输液。
曾繁典指出,静脉输液是一种创伤性治疗。人的血管和血液循环系统是个全封闭的系统,穿上孔吊上瓶后,很容易造成外源性感染和致命风险。静脉输液所用液体中还 有两种潜在的危险源:内毒素和不溶性微粒,会引起人体的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会阻塞微小血管,沉积到脏器里,埋下疾病的“定时炸弹”。
输液配置和操作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人为操作环节及患者护理等方面,也都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正是因为这些藏在细节里的“魔鬼”,让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生把输液作为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治疗方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