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始,湖北以“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冲锋号。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作为科教资源大省,湖北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创新策源力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能力的突破。近年来湖北省加速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等8个大科学装置在荆楚大地拔节生长,成为破解技术难题的国之重器。以脉冲强磁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创造的94.88T双级磁体场强世界纪录,不仅为全球科研机构提供顶级实验平台,更在风力发电机退磁技术上实现颠覆性突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千亿级产业机遇。这种“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是湖北打造全球科创策源地的底气所在。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湖北构建的“61020”全链条攻关体系(每年突破6项基础研究、攻克10项核心技术、打造20项标志性产品)成效显著。2024年,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异质集成晶圆、7nm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AD1000等成果接连涌现,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华中数控研发的全球首台AI智能数控系统,让机床操作从“技能依赖”转向“智能交互”,推动国产高端数控系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正是“研产贯通”的生动注脚。这种“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彰显了湖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咬合。
科创策源力的持续迸发,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滋养。湖北以“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为抓手,打造科创热带雨林:武汉科创中心2.0版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新开工100个重点项目;东湖科学城集聚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联盟、千亿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这种生态的构建,让长飞先进第三代半导体基地、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创新突破—产业集聚—能级跃升”的良性循环。
作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中部腹地的枢纽,湖北的科创引领战略更具全局意义。通过组建长江中游国家高新区联盟、建设大湾区离岸创新中心,湖北正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鄂州花湖机场“空中出海口”与光谷货站的联动,让跨境电商货物8小时通达全球;汉江实验室推动的“电化长江”技术,则重塑着长江黄金水道的绿色航运体系。这些实践不仅强化了湖北的枢纽功能,更在中部地区形成“创新辐射—产业协同—开放共享”的发展范式。
站在GDP突破6万亿的新起点,湖北以科创为支点的战略选择,既是自身转型的必然,更是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当大科学装置照亮科技“无人区”,当“61020”成果持续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当四链融合的生态孕育出更多“光谷奇迹”,一个以创新为底色的中部崛起支点,正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这片被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称为“牛肚子”的热土,正在用科创的杠杆,撬动整个中部板块的腾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