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火了”,乐享实惠守住安全

原价199元的红酒只要49元,原价38元的麻辣香锅只要26元……一段时间以来,临期商品备受追捧,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是年轻人。他们自称“临食工”,游走于各类折扣店的临期食品、尾单产品处理区,热衷“用打折的价格,享受不打折的美味”。数据显示,一些明星临期食品店铺的粉丝量已超过百万。


争相购买临期食品,是“精致穷”还是“真节俭”?应当说两者皆有。既是同一种食品、同一个商家生产,且都在安全可食用范畴,“不选贵的”才是对的。与以往“处理品”残次破损不同,现在的临期食品大多都是正规品牌,不仅种类繁多,也很时尚洋气,无论品质还是品相一般都“不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期食品契合年轻人的“尝鲜”心态,又照顾到这一群体的“钱包”,日渐火爆不足为奇。

其实,包括临期食品在内的尾单处理由来已久,厂家、商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做法,也一直都有各自的受众。只是以前此类货品大多堆置于边角的货架,存在感较低。如今,临期食品成为“市场新宠”,除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得益于新消费场景的搭建。“同道者”相互分享,供求信息更新快速,消费热度持续推高。《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批发零售行业新增近100家临期食品企业。据测算,到2026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超过470亿元。

巨大的市场规模,也意味着更为复杂的治理压力。尤其是关乎“舌尖安全”的问题,更容不得半点疏忽。事实上,这几年临期食品领域各种乱象也不少。有的商家以次充好,过期食品翻新出售;有的消费者缺乏经验,购买太多反而造成新的浪费。对于那些明显违法违规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并进行相应处罚。目前,我国对临期界定、处置标准、质检要求等尚未形成清晰的细则,面对纷涌而至的“入局者”,还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这需要有关部门敏锐把握市场苗头,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指引。行业协会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多加呼吁,“头部企业”要加强自律、做好表率,把这块“蛋糕”做得既实惠又安全。

这是一个有趣“寻宝”过程,有消费者如此形容自己的购物体验。共同推动临期食品市场发展更加规范,让商家“有钱赚”,买家“能尝鲜”,资源“少浪费”,实现的将是一个多赢长赢的结局。

来源:长安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