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00天,誓夺文明城。当前,仙桃正全力以赴克难攻坚,集中力量补短板、治硬伤、扫盲区,向全国文明城市发起强力冲刺。可是,有一些不文明行为与文明城市创建格格不入。本报现在起开辟《文明红黑榜》专栏,发布各地创城工作成效,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邀请读者一起曝光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点赞文明行为。
背街小巷,扎根于城市,却落后于城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最容易忽视的边缘和死角。
盘根错节的小街小巷,是城市“看不见”的里子,却是老百姓“忘不掉”的面子,体现着寻常百姓的居住习惯,以及老城的人文风情。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仙桃全面开展以“营造大氛围、加快大建设、实施大整治、推进大治理、深化大创建”的“五大”攻坚行动,城区三办一园纷纷刀刃向内,对背街小巷装灯率低、道路破损、明沟排水、乱停车等现象进行整治。可是,总免不了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今天,一起看看仙桃背街小巷中的红与黑,看看谁“榜上有名”?
红榜:红军巷
红色文化长廊,狭窄、逼仄、阴暗……对红军巷的既有印象中,少不了“脏乱差”的记忆。
6月8日,走进红军巷,记者感觉眼前一亮。
沔阳大道北三巷又名红军巷,位于干河办事处建设街社区。
上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安排,一批南下老红军、老干部下派到仙桃,就住在这条巷子里。
为了纪念他们,仙桃将这条巷子命名为“红军巷”。
红军巷不长,仅二三百米;很窄,容不下小车通行。这里,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小巷终年香气四溢,年味十足。过年才吃得上的荷叶片儿、麻糖、京果、麻枣等炒货,这里应有尽有,天天有得卖。
随着城市发展,小巷面貌越来越不合时宜:年代久,老房子多,巷子狭窄,环境卫生和交通拥堵成了这里较为突出的问题。
雨后路面的积水让人寸步难行,夜晚通过巷子还得自己打个灯。 “体验感不佳”成了越来越多市民共同体会。
今年4月,辖区办事处结合红色文化,试图将老旧的街巷改造出新特色。
仅一个月时间,修复破损路面,刷白陈旧墙体,并搭配创城宣传语。梳理、分类空中网线,规范店铺广告牌,统一蓝底白字。
小巷还是那条小巷,经过精雕细琢后,又找回文化味。
年过6旬的别师傅,是红军巷老商户。他见证了红军巷的发展,红军巷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别师傅29岁来仙桃打拼,在红军巷做过馒头,也卖过虾馓。一晃30多年过去了,家人都在城区定居,儿女也都事业有成。即便如此,他仍操持着老手艺,也没想过离开。
在入口宣传栏上,包括别师傅在内老商户集体亮相,为小巷代言。重新梳妆打扮后的红军巷,成为城市街角一处风景。
黑榜:昌升路
昌升路位于龙华山办事处辖区,与沔阳大道垂直。6月5日,记者从沔阳大道拐弯进入昌升南路。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 3个污渍斑斑的垃圾桶。桶子前,横七竖八停靠着几辆私家车。
一间破旧的活动板房就矗立在巷子里。记者走进去一看,里面垃圾满地,凌乱不堪。板房外墙壁上,全是各类牛皮癣广告。
附近理发店老板说,他3年前盘下这间店面,这间板房就一直存在,不知道为什么没人清理拆除。
再往巷子里走,空中网线交错,电缆绳上晾晒着床单,随风摇曳。临街居民楼下,人为设置几个石墩,避免车辆乱停乱靠。
沿路很少有与创城有关宣传语。与昌升路交汇的小巷,围墙上宣传语,还是与创卫相关的。
流潭社区一户居民说,昌升路是流潭社区与何李社区交汇处,平时巷子里黑灯瞎火的,晚上出门很不方便,连偏远农村都不如。
家住东城国际小区一居民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巷子里的路灯就再也没亮过,而他经常要加班,无形中给居民出行增加了安全隐患。
6月8日晚9时许,记者再次前往巷子核实,发现整条昌升路近10盏路灯,仅一个路灯是亮的,路人通行全借助路边商铺照明灯通行。
受访居民说,现在城区好多背街小巷都在整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记者 邓一凡 周彬 罗婉婷 邓娟)
请输入验证码